搜索
 

“四大板斧”的力量——市财政加强市直单位行政性经费支出管理走笔

2020年10月29日 10阅读 来源:常德日报 2014/12/3

今年,市财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厉行节约有关精神,大力加强市直单位行政性经费、“三公”经费支出管理,以“支出设上限、开支定标准、花钱有约束、消费要公开”为“四大板斧”,将资金节余出来用于保障民生,取得了良好效果。前三季度,市直单位行政性经费支出总额同比下降38.27%,其中“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36.64%。

“如今单位有钱不能随便用,更不能违反规定乱用!”如今,许多单位的财务人员已经产生了强烈的自律心,积极在单位内部倡导开支节约行动。

支出设上限

市财政年初对市直单位行政性经费和“三公”经费支出提出了管控标准,明确今年各单位行政性办公支出零增长,“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大力推行低限控管模式,对单位专项资金、公务接待费、水电费等均在上年基础上按比例压减后再安排,从源头上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将包含公务接待在内的“三公”经费支出列为市直单位财务绩效评估重点内容予以考核,做到“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开支”。

开支定标准

以往支出标准的缺失,是导致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各项支出随意性大、管控难以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今年市财政提出四个“规范”:一是规范公务接待支出管理。出台了《常德市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实施办法》,对公务接待出行、住宿、会议、开餐等相关标准进行了明确,对公务接待程序、范围进行了严格界定。二是规范培训费支出管理。制定了《常德市市直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对包括住宿费、伙食费、培训场地费、授课费、培训资料费、交通费、其他费用在内的所有培训费项目进行了明确。三是规范差旅费支出管理。出台了《常德市市直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对差旅费支出范围、项目、标准及支出报销程序进行了规范和明确界定。四是规范因公临时出国(境)经费管理。

花钱有约束

着眼于规范市直单位支出管理,市财政采取多种措施建立起了花钱约束机制。一是开展专项整治。重点加强对市直各部门公务接待经费的监管,对公务接待等各项支出报销程序、报销内容进行规范,实行进度、总额双控制,并结合整治情况,由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支付局联合对“三公”经费支出重点单位进行上门监督检查,较好地控制了公务接待支出。二是严格公车治理。按上级要求,对全市公务用车深入开展了专项清理,集中对超标车辆进行了统一收缴。三是实行支出预警。对以“三公”经费支出为重点的各项费用均下达硬指标,实行了上限控制,划定了警戒线,凡超进度列支的单位,均由市支付局分别于第二、三季度终了后,下达预警通知书。第三季度终了后,对“三公”经费支出超上年全年支出的单位,由市支付局实行红牌止付。四是实行约谈提醒,督促其加强整改并严格管理。

消费要公开

推动各单位财务公开,要求各单位实行“阳光”消费,给单位干部职工一本“明白账”。一是推行预决算公开。市级115家部门在各自门户网站公开了本部门2014年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公开内容统一细化到“项”级科目,并严格区分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下对“公务用车购置费”进行了单列;重大专项资金在公开预算细化方案的同时,还公开了资金管理办法、申报流程等相关资料内容。9月底,市直31家已公开2013年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的单位,按要求公开了2013年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决算。二是单位财务支出公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信息公开要求,按照统一格式、规定时间和要求,积极稳妥推进“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工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三是推行公务卡结算改革。在市直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制定了公务卡强制消费目录,规定各单位原使用现金结算的公务支出,包括办公费、差旅费、培训费、公务接待费等原需现金支付的有关商品和服务支出,以及5000元以下的零星采购支出等应使用公务卡结算,减少现金结算,提高支付透明度。

(编辑:李念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