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努力建设更加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

2020年10月29日 10阅读 来源:常德日报 2013/7/4

我市从2009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在继承和借鉴以往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工作基础上,以专业化的评估机构、系统化的指标体系、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对各区县(市)和市直单位进行综合绩效评估,取得良好成效。但也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不断提升绩效评估工作的科学化程度。

一、科学的绩效评估应确立科学理性的功能定位

在由传统管制型政府向现代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的深刻转变中,绩效评估工作的核心功能,主要是为促进科学发展、促进行政理念创新提供正确导向,为政府优化管理和改进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现在有些非理性的定位需要纠正。推行工作的根本手段是靠法规制度和市场机制,因此不应片面地将绩效评估作为扩大部门影响力的工具和制约基层的手段;评判干部的政绩要充分考虑基础与现状、投入与产出、环境与机遇及个人努力程度等众多主客观因素,因此也不能简单地将绩效评估结果与干部个人的政绩单划上等号;在强调上级权威的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基层的实际、考虑基层的感受。只有各个方面都对绩效评估的功能定位有更加理性客观的心态,绩效评估工作才能实现更加良性的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科学的绩效评估应构建合理完善的指标体系

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评估,既不便于操作,又冲淡了主题,是不科学的。因此,在指标体系的设置上,一要强化科学发展导向。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重视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还要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关注社会事业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避免唯GDP的倾向。二要突出重点。绩效评估不能搞成各个部门工作考核的简单大汇总,指标权重设置时,不能完全按部门搞平衡照顾,除全面反映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之外,应重点突出全市性重点工程和重点工作、影响较大的重点民生项目、需要重点推动的部分薄弱工作等。纳入评估的项目也应根据每年工作重心的调整而相应调整,不能搞成项目能增不能减,权重能升不能降。三要关注结果。指标选择时,要注重牵“牛鼻子”,重点选择结果性、成效性的指标,减少对日常工作措施、方法的考核,原则上不应对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经费等提出评估要求,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基层推动工作的创造性。

三、科学的绩效评估应坚持多元化的评估方式

多元化的评估方式,是评估结果客观、公正、真实、可信的重要保障。一要坚持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量化的东西更加直观简明、说服力强,在绩效评估中能够量化的指标应尽量量化。但对行政工作公平正义、作风效率等重要方面的评价是难以量化的,适当的定性评估也是十分必要的。二要坚持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内部评估的优势是对被评估对象的情况更加熟悉,而让社会公众来评价政府工作,则是现代行政理念的重要特点。但目前在公众参与评估方面,还存在信息不对称、公众参与意识不强、参与成本高、实施难度大等现实困难,因此,公众评估应是今后需要逐步加强的主要评估方式。三要坚持上评下与下评上相结合。要进一步推动区县(市)与市直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评估。强调上下互评,就是要在上级与下级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的影响力,促进管制型理念向服务型理念转化,也确保内部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四、科学的绩效评估应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

绩效评估工作涉及的知识面广,协调的工作量大,是一项颇有技术性和挑战性的行政管理工作,推动其良性发展,迫切需要强化体制机制保障。一要加强队伍建设。要把综合素质高的干部选配到绩效评估工作岗位上来,并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促进实践领域与学术领域的相互交流,组织开展对绩效评估工作的系统研究和规划工作,逐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二要理顺工作体制。要进一步强化绩效办作为绩效评估专业化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其牵头抓总的作用,完善分工合作的机制和上下对接的模式。建立健全日常评估制度,规范各类评估验收活动。三要加强基础工作。加强依法统计工作,增强统计数据的公信力;加强民意调查工作,为公众评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畅通公众了解和监督政府的渠道;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快捷的信息收集汇总和分析处理平台。

(编辑:黄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