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工作走笔
编者按:
今年来,市财政局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抓收入、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强绩效,较好地服务了新常德新创业发展大局。今日起,本报推出“服务大局,理财为民”系列报道,与读者分享财政窗口留下的点点滴滴。
在常德城市建设的主战场,有这样一位“管家”长期坚守。她的身影活跃在别具一格的“三馆三中心”、宽敞开阔的常德大道;她的脚步踏进了市城区公租房、安置小区、教学楼建设工地;“三改四化”工程如火如荼推进中,她又责无旁贷地跟踪在“路改”现场……她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评审人员。
战高温,斗酷暑,评审人员们现场踏勘,测算审核。风里来,雨里去,他们坚持原则,加班加点。加倍努力,为的是向百姓、向政府交上一份满意答卷,他们晒出了一本阳光账:2012年,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共评审项目713个,评审金额59.95亿元,审减8.47亿元;2013年截至10月底,完成评审项目637个,评审金额53.04亿元,审减6.90亿元。
有效控制投资规模,节约财政资金,这对城市发展来说不是一个小贡献,人们欣然称评审人员为“财经卫士”。
一把尺子量公平
“财政投资评审对政府投资的项目进行造价控制,审下来的都是真金白银。毫无疑问,评审的标准、尺度、过程备受各界关注。如何规范评审,减少评审人员的自由裁量权,保障评审的公正性,是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重中之重。”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尹正锡对市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看得重,盯得紧。
坚持一把尺子量,一个标准审,确保不同建设单位的同类项目之间、同一建设单位的不同项目之间的评审尺度趋于一致,平衡政府投资项目工程造价水准,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将评审项目分为征地拆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市直单位基本建设和公寓安置楼建设四大块,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统一评审标准和口径。
“管家”面前难题多。建设项目前期费用杂而多,费用标准不尽统一,面对困惑,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工作人员深入调研测算,结合实际市场行情制定计费标准,并争取省物价局支持,由市财政局和市物价局联合行文,在省内率先降低和统一了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服务收费标准。据测算,自文件下发以来,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仅设计、监理和预算编制三项费用,平均每年节约1.5亿元左右。
改暗为明、变繁为简、阳光公开,今年,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与国土征拆部门一道对江北城区征地拆迁补偿标准进行调整,并组织业务培训,为征拆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政策基础。近期,为解决钢架屋、棚的补偿标准等问题,该中心通过认真核算确定标准后报市政府审定执行,进一步扫清了政策障碍。
与时俱进做评审,在制定公寓安置楼主体及附属项目单价包干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建设中的新情况,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及时进行更新和统一。如靳家湾安置小区建设中,墙面保温材料采用了玻化微珠,而包干标准中考虑的是聚笨颗粒,财政评审通过反复调查后进行确认,为后续项目评审树立了标杆。
两个理念促规范
资金来源多样化、技术复杂化,评审难度不断加大,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迎难而上,以“制度先行”为理念,建立起规范的评审制度体系,努力形成以制度管评审、促评审的局面。就管理上出现的漏洞和制度上存在的缺陷,该中心制定了项目负责人或联系人职责、评审人员管理及绩效考核办法、项目复审实施办法、评审现场踏勘操作规程等37项评审制度,基本形成了涵盖每个评审岗位、每道评审程序、每个评审环节的制度体系。
对每个环节,又牢牢把握“程序操作”理念。按照评审操作规程推进评审实施,每个项目评审,均事先做好审前准备,制定恰当的评审方案;由项目负责人牵头,深入项目施工现场进行踏勘;按相关政策依据,进行计价审核;编制完整的评审工作底稿,真实、详细地反映评审实施全过程;填写建设项目投资评审结论征求意见书,接受反馈意见、组织对账;初审完成后按规定提交复审、三审,确定评审结果后填写定案表、出具评审报告。
让每一次工程造价评准、评实,同一个项目评审人员往往需要多次进现场踏勘,除了采用常规的查看、丈量、拍照等工作方法外,有时出于鉴别隐蔽工程真实性的需要,还需采取钻孔取样等手段。如评审某师范学校学生公寓楼时,评审员为核实相关数据,先后6次深入现场,最终在中介机构审定金额的基础上核减了120多万元。“只有程序到位、深入现场,才能真正评出成效。”该项目参审人员深有感触。
坚持客观、公正、高效,促进评审各项工作规范运行,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树起了政府投资“管家”的良好形象。
内外三审过硬关
质量是投资评审生存之本。作为一项充满挑战、充满智慧的博弈性工作,既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财政资金,又要让被评审方心服口服,评审结果需客观公正,评审质量更应得到保证。
如何提高评审质量,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关键是内外三审,层层把关。
在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内部设有专职的复审机构,配备5名业务骨干专司复审。据统计,2012年,实施结算复审的163个工程类项目,复审审减金额为491.85万元,平均审减率0.98%。
“这一串数字,既体现出复审‘针尖上削铁’削出的效益,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初审质量的高低,而初审质量的高低基本上影响甚至决定了整个评审质量的优劣,这也反映出我们的评审质量在稳步提升。”分管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市财政局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局长刘慎松如是解读。
复审基础上,2012年起,由市财政局在职专业技术干部及特聘的5名评审专家对结算项目实施三审,进一步加强把关。
外部三审,即城建项目由市住建局,交通、公路项目由市交通局实施初审,其他行业类项目由建设单位初审,然后由财政部门实施量、价、费的评审,最后由审计部门根据年度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监督。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外部三审制在我市政府投资项目审核领域发挥了分权制约的作用,提高了评审质量,规避了评审风险。”
坚持内外三审,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逐渐走出了一条规范运作、监管强化的投资评审路子,不仅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也为政府投资决策提供了支撑。
有尺子衡量,有理念引导,有措施支撑,政府投资“管家”管出来的账本会越来越阳光。
(编辑:李念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