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让常德成为一座有文化底蕴的城市

2020年10月29日 10阅读 来源:常德日报 2016/12/6

未来常德要在加大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努力打造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用文化包装城市,推动文化、体育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结合文化产业,激发文化消费;举办文体赛事,刷新城市形象,让城市更有灵感、动感和文化感,让每一位市民真正有文化的获得感。

——黄修林

“人生于世,有两种追求,即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当下,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精神追求日益旺盛。建设健康常德、幸福常德,离不开精神文化建设。”11月29日,市文体广新局局长黄修林接受记者专访,就文化的话题侃侃而谈。

黄修林说,常德要打造文化强市,一个重心工作就是搭建好文化平台。要在村级、社区等基层加快推进文化设施建设,打造“七个一”工程,即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要继续完善推进广播村村通、电视户户通、农家书屋等工程,保障每户村民有宽带可上、有电视可看、有广播可听、有书报可阅读。充分利用广播村村通在基层发挥行政平台、应急平台和宣传平台的重要作用。要在市、县一级新建或提质一批文化馆、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不断满足群众对公共文化的新需求。搭建好、利用好这些文化平台,就是要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利民、文化富民,这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

黄修林介绍,近年来,常德连续举办了2届全省群众性龙舟赛、5届全市群众文艺演出百团大赛、6届全市广场舞大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前举办的环洞庭湖国际新能源汽车拉力赛常德站比赛和刚刚落幕的2016常德柳叶湖国际马拉松赛,都是国际性赛事,规模大、影响广,凝聚了人气,打响了城市品牌,提升常德知名度,刷新了城市形象。今后,常德还将继续着力于举办大型文体赛事,今年的两项国际性赛事就确定要连续办5届,让品牌赛事在常德持续发酵。

黄修林特别提到,未来常德将加强文化、体育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着力推进幸福产业、健康产业,打造“文化+体育+旅游”目的地。景区景点的内核是文化,要用文化包装城市,以文化支撑旅游。首先,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常德文化遗产丰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28处,居全省前列。许多文化遗产就在景点景区,完全可以争取国家文物保护资金,服务于常德旅游。比如城头山国家遗址公园对外争资2个亿,目前城头山博物馆已建成开馆,前来参观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桃花源景区的核心就是古建筑群,景区内还布置了桃源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是文化的包装。当下备受青睐的穿紫河航游也离不开文化的镀金,通过注入常德丝弦、常德汉剧、常德河街、刘海砍樵等文化元素,让整条河流淌历史、文化与乡愁。其次,要积极招商引资,推动“三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名城)一体”攻坚行动扎实开展,目前,桃花源景区正在着手打造高端实景演出,柳叶湖景区将联手华侨城推出高端演艺节目,这两大项目都将于明年亮相。

谈到文艺精品,黄修林说,在常德文艺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文艺精品不断涌现、精彩纷呈,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全省7个金奖节目中常德包揽4个。前不久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中,常德花鼓小戏《村长家的尿不湿》精彩亮相,是全省选送的唯一一个戏剧类节目。常德汉剧高腔大型舞台剧《孟姜女传奇》去年捧获田汉大奖后,今年晋京演出轰动京城,现在正着手拍摄戏曲电影,明年将在农村全面放映。文艺精品的背后离不开文艺人才队伍的培育,黄修林介绍,未来将启动全市青年文艺人才培养计划“四青”培养工程,即“青峰”工程,培养青年编剧文学艺术人才;“青鸟”工程,培养现有青年演艺人才;“青苗”工程,培养后备青少年演艺人才;“青影”工程,培养青年书法美术摄影人才。将继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推动文艺家采风活动长期化、常态化、制度化,组织指导好全市舞台艺术编创人员和美术书法摄影重点作者作品创作笔会和讨论会。

谈到竞技体育,黄修林说,去年常德运动员摘得一个世锦赛冠军,今年收获2枚残奥会金牌,今后还将再接再厉,争取新的突破。

采访结束之际,黄修林满怀希望地说,未来常德要在加大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努力打造一座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要结合文化产业激发文化消费,通过文体赛事刷新城市形象,让城市更有灵感、动感和文化感,让每一位市民真正有文化的获得感。

(编辑 张蓝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