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请不要为我们担心,一定取得救治战胜利!”

2020年1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常德日报 2020/2/1

这个春节,对于我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集中收治医院——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护工作者们来说非常特殊,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冲锋救治最前线是全体二医人的选择,“请不要为我们担心,一定取得救治战胜利!”二医医护人员众志成城。而除了二医医护人员,目前还有30多位来自其他医院的专家并肩战斗。1月30日,记者走进二医院采访救治一线的医护人员,收获了一个个暖心的故事。

夫妻上阵 齐齐坚守防疫一线

市二医院有不少夫妻档员工齐齐上阵,副院长邹新强和支援发热门诊的护士何静就是其中的一对,“自医院年前召开抗击疫情的动员会开始,这10来天我们一般只有开会才碰面。”何静说道。

记者见到邹新强时,他刚刚开完了一个救治工作调度会,采访过程中,他的手机不断响起,作为集中收治医院专家救治小组副组长,不管是各种医疗物资的调度,还是医护人员的日常生活,都由邹新强全权负责,每天从早上8点忙至第二天凌晨,是他工作的常态。除了总调度一线隔离病区的工作,邹新强常常身先士卒进入隔离病区参与抢救。1月26日晚,一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突然呼吸频率加快,血氧饱合度降低,病情危急,需要为患者行气管插管,现场医务工作者由于穿着防护服不好操作,一时未能插管成功。危急时刻,正在隔离区外调度工作的邹新强知晓后立即脱下外套穿上防护服上阵,调整角度、位置,插管很快成功。尽管插管是高危操作,但邹新强说:“作为一名常年在ICU工作的医生,这种时刻责无旁贷。”

而邹新强的妻子何静则坚守发热门诊,这里是预检分诊的第一关,两口子扑在防疫一线,11岁的女儿和两岁的儿子被放在外公外婆家,已10来天没看到爸爸妈妈了。说起儿女,何静有些眼泛泪光:“两岁的儿子正是需要我照顾的时候。”但说起现在仅在开会才能见到的丈夫,同为医护人员的何静很能理解:“2009年抗击甲流时他曾两三个月不回家,这次我们也会坚持到底,打赢这场防疫战。”

节省物资 拉长隔离区轮班时间

现在各地的防护物资相当紧缺,市二医院也不例外。本来按规定隔离区内4小时一轮班,为了节省防护服,除了隔离区里的重症病区,普通病区的医护人员的值班时间被拉长到了6个小时甚至8小时。

“饭都没有时间吃,热了一遍又一遍还是原封不动放在那里。隔离区不能上厕所,一待好几个小时,必须限吃限喝。”感染科护士史习蒙说。在隔离病区,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常常要连续工作6至8小时,尽管医护人员的防护服里只穿了短袖洗手衣,但出来时依旧汗流浃背,眼睛也蒙上了一层水雾,甚至有医护人员出来时,脸上被防护口罩勒出了血泡。

“普通病房里的患者病情、情绪都比较稳定。”邹新强告诉记者,隔离区的医护人员除了对患者进行医疗和护理外,还有一个工作——进行心理疏导,而患者家属可在每天中午的固定时间跟隔离病区的负责医生联系,询问患者的各种情况。

阻隔病毒 “爸爸,等我回来哦!”

“刚开始我们也会紧张,那是源自对一种新型病毒的不了解,随着治疗的进程,大家发现只要我们做好防护,一定能阻隔病毒。”隔离重症病区主任罗林说道。但为了更好地阻隔病毒,进入隔离区的医护人员都没有回家,而是住在医院隔壁的定点酒店,这意味着这些医护人员可能一个月或者更久都回不了家。他们家中可能有需要照看的幼子,也可能有重病的长辈……

骨科护士周蓉是坚守在隔离病区的人之一,2019年1月,周蓉父亲中风导致颅内出血,经抢救醒了过来,但从此成了植物人。而母亲身体抱恙,此前也因病住院一段时间,她坚强地承担了照顾父亲的主要职责。她上班期间,母亲和姐姐轮流照顾着父亲,洗漱、擦身、鼻饲营养。下班回到家,晚上便都是周蓉照顾着父亲,她在父亲床边支了个小床,每隔一小时就起来一次给父亲吸痰、翻身……这一年多,她从未睡过一个完整觉。可当疫情来临,她毅然选择进入隔离病区。“爸爸,等我回来哦!”她握着父亲的手和父亲告别,便收拾衣物奔赴到了最前线。

正当记者采访医护人员时,一辆小型面包车开进了市二医院,原来有热心市民送来了80箱新疆苹果慰问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送苹果来的小伙执意不肯透露自己的名字,“苹果10斤一箱,算是我们普通人尽点心吧。”虽然对方不肯留下名字,但二医院的工作人员留下了他的电话:“谢谢他的热心,有了大家的支持肯定能尽快打赢这场救治战。”


(责任编辑:陈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