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接连的负面消息将山东蓝翔技校推向风口浪尖,该学校的招生宣传口号“挖掘机技术哪家强?快去山东找蓝翔”也再次成为网民调侃的对象。据悉,蓝翔技校每年的广告费用有两三千万元,作为全国知名的职校,为招生花如此大成本,让人很容易联想其招生难的问题。
目前我市有在籍学生的各类职业院校42所,其中本科1所(湖南应用技术学院)、高职院2所(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中职学校37所、招收有职教学生的其他类型的学院2所(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德技师学院),而今年秋季实际开展招生学校的只有35所。记者走访发现,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和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每年的招生不愁,近几年都稳定在3000人左右,并且挑选的余地比较大。而中职学校的招生却陷入招生难、招生乱的困局,那困局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又该如何走出困局呢?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困境:生源少 招生秩序乱
“从每年下学期开学开始,学校的工作基本上就围绕招生转。”常德汽车机电学校校长张力坦言,从确定招生规模到给每个老师分配招生指标,再到具体的执行和奖惩机制,每一项工作都只为能在“招生大战”中揽到更多学生。连日来,记者先后走访常德汽车机电学校、常德财经学校、常德德才科技职业学校、常德中山外语职业学校,发现学生对“招生大战”并不陌生,“我们还没毕业就有老师到我们班上宣传了”、“考试成绩出来后,在这个学校读书的学姐隔几天就会到我家里去宣传,她们和我一个村的,但是不晓得她们怎么知道我的地址的。”在常德中山外语职业学校E103宿舍,一年级新生你一句我一句向记者“吐槽”。
与学生的“吐槽”不同,让校长无奈的是“招生大战”的高额成本。常德财经学校校长李华称,为了保证生源,学校实行“三手抓”:抓专业建设,培养稳固的生源基地,花钱招生。但前两项措施只能保底,并不能免去学校在招生大战中的高额成本。常德德才科技职业学校校长刘思德说:“现在中职招生不易,成本聚增,每招一个学生的成本在3000元左右。”
“招生大战”是我市中职学校招生难和生存窘迫的写照。记者翻阅近4年常德中职学校招生数据发现,近4年全市中学毕业生在以每年6000-8000人的规模逐渐减少。生源是中职学校生存的决定因素,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因为生源不足一蹶不振,“在发展高峰时,我市有近70所中职学校,如今只剩下37所。”市教育局职成科科长颜军说。
原因:普职分流比低 招生市场化
令人奇怪的是,在采访中,大部分职校校长称:“就业不是问题,都是企业找上门。”市教育局职成科给记者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2013年全市中职毕业生共22812人,就业学生人数共21728人,就业率为95%,对口就业率81%;2014年,中职毕业生人数共12810人,就业学生人数共12776人,就业率为99.73%,对口就业率近90%。
既然就业不用愁,为何招生难呢?“生源减少是大背景,但真正导致职校招生难、甚至引发‘招生大战’的原因是普职分流比例低,近几年我市每年普职分流比(初中毕业生入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比例)不足40%,如我市2013年仅33.3%。”市教育局职成科科长颜军一语中的。
“在中国,‘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已根深蒂固,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仍存在歧视,很多人都认为做工的不如办公的。”现在中山外语职业学校读一年级的鲁同学就深有体会,她说:“当时我爸妈不同意我过来读,认为读中职就低人一等,我做了好多思想工作才说服他们。”因为爸妈觉得,近几年高校扩招,即便不能上普高,去民办高中读,毕业后也有大学读。
而在常德汽车机电学校校长张力看来,中职招生难也和中职学校本身专业教学质量不高、设施陈旧或不足、基础条件差,不足以吸引学生等有关,而这些又离不开地方经济发展与财政投入力度。“民办中职学校兴起后,中职学校规模与生源之间出现供需矛盾,有的学校为了抢生源,采取了一些违背学生志愿的违规招生行为,让招生难上加难。
期待:提高普职分流比 按志愿录取
其实,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越发重视,这让业内人士看到了希望。如高考改革方案中提出要推出技能型和学术型高考两种模式;教育部要求1999年升级为本科的600多所院校转型做职业教育;而早在2007年就开始推行重技能和实践的专业型硕士。“这些改革都值得期待,因为这代表在我国一个由上而下的职业教育体系正在构建。”已经转型为本科职校的湖南应用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汪金良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28日,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湖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等文件,明确规定了“要确保普职招生比和应届初中生分流比大体相当,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等内容。这对破解当下我市中职招生的难题提供了方向,于是,常德财经学校校长李华建议,如果政府能落实相关政策,提高普职分流比,这就从源头上为缓解招生难提供了可能。
“其实,在湖南省的长沙市、株洲市、郴州市等城市实行的按职校生填报学校志愿录取的制度就能达到这个目的。”李华向记者介绍,“推行按志愿录取制度后,学生只需根据招生宣传信息填报志愿,主管部门根据招生计划调剂志愿,招生中有了互动,招生成本下降,学校就可以把高额的招生成本用于师资培养和教学设备的更新。”
除了外部政策,对于中职学校本身而言,“专业是中职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要以专业立校,用学校专业的特色和教学的质量来吸引学生。”在这一点上,张力和李华不谋而合。
(编辑:李念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