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天长:“6+”工作模式全面提升信访工作水平

2020年1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 2018/6/27

近年来,天长市主动适应新时代信访工作需求,探索建立了“6+”工作模式,将大量信访事项和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基本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市,矛盾不上交”,信访工作水平全面提升,多次被安徽省、滁州市表彰为“信访工作责任目标管理优秀单位”。

“走下去+”:化被动为主动

倡导“走下去+”的工作方式,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到基层面对面听取诉求、解决问题。常态“坐诊”,每周2至3个工作日都有1名市领导在信访局接待群众来访。公开“约诊”,把党政领导接访计划通过网站、微信、公告栏等途径公开,便于群众根据反映问题的类别与接访领导预约。定期“会诊”,每周召开1次信访形势分析及信访案件调度会,针对重点信访事项集中研判、制定措施、督促推进。上门“问诊”,实行疑难复杂积案市领导包保责任制,包案领导主动到信访人家中帮助解决问题。实地“巡诊”,各级党政领导结合业务工作到联系地区、分管领域排查矛盾、听取意见、答疑解惑。2017年以来,该市领导“坐诊”197批512人次、“约诊”56批318人次、“寻诊”95次、上门答疑27次,办结信访事项129件,95%息诉罢访,其中37件积案全部化解,实现了“降增量、减存量”的信访工作目标。

“互联网+”:让群众少跑腿

走“互联网+”信访工作的路子,着力让每一件信访事项及时受理、快速交办、按期办结、进程公开。借力省、滁州市集中建设,建成“阳光信访信息系统”操作平台,广泛宣传普及,引导群众网上信访;开通手机APP、手机微信投诉平台,便于群众随时随地反映诉求、了解办理进程;与“领导信箱”“市长热线”密切协作,共享访情信息;在政务公开网站公开市党政领导、乡镇(街道)和市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的手机号码、办公电话,手机24小时不关机,依托信息网络全方位打造信访“直通车”。今年以来,网络、电话访量同比增长39.3%,网上信访正逐步成为群众信访的重要渠道。

“第二研究室+”:强化源头预防

坚持分析研究信访信息,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让信访部门成为“第二研究室”,推动信访问题源头化解、源头预防。2016年以来,该市部分退役士兵因安置无编制造成养老保险无法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信息采集系统而不断上访,为妥善解决这一群体的问题,天长市信访局会同市民政局专门组成工作组进行调研,提出了《关于解决2014至2017年符合政府安置工作条件退役士兵养老保险问题的建议》,得到市政府的采纳,保证了这部分涉军群体的稳定,没有发生较大的访情。

“网格化+”:前移工作关口

借鉴社会管理网格化的先进理念,结合行政区域划分,建立“信访工作网格”。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身处一线、熟悉情况的优势,在乡镇(街道)设立专职信访干部,行政村(社区)明确村(社区)干部担任代理信访员,村(居)民组组长为信息员、陪访员,构建到边到底的信访工作网络,切实做到群众诉求随时受理、访情动态及时感知、信访隐患实时掌控,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疏导稳控。

“第三方+”:多方协力调处

注重协调多方力量,创新信访工作机制,提高信访问题化解率。设立市医患纠纷、交通事故纠纷调处委员会,搭建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平台,争取最大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聘请富有工作经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退居二线的单位负责人、五老乡贤、两代表一委员、律师、法律援助工作者等参与信访调处,情理法并用,引导信访人理性解决问题。推广秦栏镇设立以全国调解先进个人张光明命名的“张光明调解室”做法,做好“访前干预”。2017年以来,该市通过“第三方”调处化解矛盾纠纷283件,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文关怀+”:消除对立情绪

注重以情纾怨、加强人文关怀,推动问题解决。2016年初,在该市信访局接待中心专门设立谈心室,聘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服务,帮助信访人释放压力,建立跟踪回访机制,逢年过节到生活困难的信访人家中走访,送钱送物接济生活;依据相关规定申请救助资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2016年以来,天长市信访局共为信访人发放救助金约87万元,心理咨询室接待信访人37人次,化解积案56件,5个长期信访的老户息诉罢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