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明光:实干与苦干共舞 激情与梦想齐飞

2020年1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 2015/10/12

今年以来,明光市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省委“四个全力推进”和滁州市委“四个全面落实”的要求,坚持“稳中奋进、好中加快”的工作总基调,点燃激情,放飞梦想,主动引领新常态,积极抢抓新机遇,以“四个深入推进”为抓手,苦干实干,砥砺奋进,呈现出经济运行提质增效、民计民生持续改善、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良好局面。 

彰显魅力 美丽明光倍道而进

近年来,明光进一步深化市情认识,把准“区位独特、资源独有、山水独秀、风景独好”的脉搏。明光区位优越,属南京都市圈、皖江城市带、长三角经济区腹地,宁洛高速、徐明高速、京沪铁路、104国道、309和307省道穿境而过;淮河流经境内60公里,经洪泽湖南入长江、东贯黄海。明光生态秀美,“三山二水四分田,还有一分是庄园;七湖六水老明光,三界四场跃龙冈。”层峦耸翠,有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火山口女山地质公园,有老嘉山、大横山、抹山……湖光潋滟,有全省第二大淡水湖女山湖,还有跃龙湖、栖凤湖、东风湖、花园湖、七里湖。明光物华天宝,2335平方公里土地上,160万亩耕地广袤无垠,70万亩森林郁郁苍苍,50万亩草场牛羊徜徉,50万亩水面碧波荡漾,有“凹土之乡”、“甜菊之都”、“水产百强”的美誉;“明绿”牌绿豆、“女山湖”大闸蟹、“明绿御酒”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明光,是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水产百强市、全国人口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中国河蟹产业先进县、浙商(省外)投资潜力城市、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享有“明皇故里、生态酒乡”的美称。

近年来,该市把握发展大势和市情实际,做到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探索提出了“人口、土地、项目”三集中,“城乡、产城、空间”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明确了到2030年,人口50%进城、30%进镇、20%进中心村的“532”人口分布模型,确立了建设“生态秀美、经济强好、城乡靓新、政治清明、社会阳光”的“美好新明光”发展目标。

该市坚持远谋近做,抓主抓重,完善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乡统筹规划和控制性规划等,形成了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四级规划体系,谋划了“一核、两线、三区、四星、十字廊道”的远期发展布局和“14935”近期发展布点,大力实施城镇带动、项目拉动、产业联动、资源推动、创新驱动“五动”战略,以城区为核心,以南部老嘉山为核心景点的“X”型旅游线、北部女山湖为核心景点的“O”型旅游线为“两线”,大力发展北部现代农业区、中部产业集聚区和南部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板块,着力将潘村、女山湖、涧溪和张八岭建设为四个卫星城镇,统筹建设9个中心集镇,着力建设35个中心村,全力打造“南京北郊的滨湖花园度假城,城乡一体的山水田园生态市”。该市以事业凝聚人心,以目标倒逼效能,全市上下已形成“苦干实干三五年,建设美好新明光”的共识和氛围。

保持定力 实体经济稳中有进

今年以来,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区域竞争加剧、外部市场低迷、内部要素制约的严峻挑战,该市保持定力、顶住压力、精准发力,全力以赴稳增长、扩投入、补短板、增后劲,经济发展“稳中向好、逆势上扬”,1至8月份,该市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8.7%、35.3%、15.1%,增速均居滁州市第一位,“银政担”在保贷款余额达4.96亿元,居滁州市前列。

产业大提升。按照“三化融合、接二连三”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千企技改”、“千企升级”工程,强力推进“市校合作”、“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企业战略合作,着力打造一批新兴产业,改造一批传统产业,淘汰一批产能落后企业,壮大机械电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今年以来,该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总数达到8家;规上工业企业达107家,产值超亿元企业34家;“两化融合”企业、智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57家,总量居滁州市前列。浩淼安防、龙利得包装“新三板”成功上市,“皖东综合试验站”成功落户。

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实施省、市、县、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四级联创”和“三品一标”认证,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高效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新建万亩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千亩以上示范片、500亩以上示范园80多个,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2个,古沛桑葚园、明西滨湖生态(采摘)园、明东葡萄采摘园、明南坝西草莓园等一大批休闲观光采摘园游人如织。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力推进“大物流、大旅游、大市场、大电商”建设工程,加快总投资50亿元的广大物流城、10亿元的涧溪港口物流园和徽商大市场、星光商贸城、恒正商贸城、昊堃财富广场等项目建设,推进“万人电商培训计划”和电商进农村工程,倾力打造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商贸物流一体化、集群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成功获批;加快推进抹山明文化景区、大横山旅游、八岭湖度假村建设,快速打响皖东特色旅游城市、特色旅游乡镇品牌。八岭湖度假村、女山地质公园“国庆”期间接待游客3万多人。

园区大提档。按照“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的思路,加快推进平台建设,园区5.5平方公里扩区规划获批,市工业园区更名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区“腾笼换鸟”,盘活闲置土地800多亩;产城新区扩容升级,“三纵三横”22公里路网形成。合作共建园区取得新进展,省政府明确“支持将明光肥西合作园区纳入省南北合作共建园区”;涧溪镇依托凹土产业园,成功跻身全省第四批产业集群专业镇;化工集中区稳步推进,控规、环评、安评获批。

招商大提效。全力打响招商引资“百日会战”,完善招商奖励政策,组建6个招商小分队专业招商,分解任务,组织出击,高位推进。1至8月份,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1个,招引了总投资18亿元的中兴光伏、10亿元的抹山旅游等10亿元以上项目5个。

该市抢抓“建设成本低、融资成本低”机遇,谋划实施了总投资74亿元的77个城乡公建项目,统筹推进美好明城、美好集镇、美好乡村建设。

城乡功能进一步强化。在城区,深入推进“三治三增三提升”,抓配套、补短板、强功能,新建道路182公里,城区新增面积7.5平方公里,总面积达32.5平方公里;重点实施“四个百万(平方米)”工程,新建高楼170多栋,嘉城御府等一批商住项目陆续建成,花园路棚改小区等一批安置房建成交付,今年来新增商品房47.7万平方米、保障房29.7万平方米,大润发、时代影城、华安证券、徽商银行、肯德基、麦当劳、乐购生活、五星电器、苏宁电器、孩子王、苏果等一批国内知名连锁商业企业入驻运营。在乡镇,坚持“镇当城建”,建成一批经济强镇、旅游大镇、风情小镇;坚持把农民需求作为第一导向,遵循“受益人口最多、群众意愿最强、发展最为迫切”的原则,在规划选点上以大郢、邵岗等被撤并乡镇为重点,按照“珍珠项链”模式,精心打造明女线,巩固提升104线,精美建设了女山湖镇光明村、苏巷镇大罗郢村、明光街道映山村、三界镇梅郢村、张八岭镇岭北村等10个美好乡村示范点,建设了一批农民文化乐园、农村公共服务中心、乡镇垃圾中转站,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

城乡生态进一步优化。大力推进“四城联创”、“五治”行动和“森林增长工程”,精致打造“中心路历史文化街区”;按照“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绿化工作思路,开展了拆违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专项行动,今年来新建了嘉山公园、明湖公园、城东公园等4个城市公园,新增绿地面积45.8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22%,提高了2个百分点。新增造林5.3万亩,石质荒山绿化工作得到省林业厅肯定。女山湖镇、潘村镇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张八岭镇、泊岗乡荣获“省级森林城镇”称号,6个乡镇被评为“滁州市生态乡镇”,新增省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生态镇、生态村、绿色社区28个,一幅幅秀美画卷,逐步展开,映入眼帘。

城乡形象进一步美化。持续开展“城乡建设大会战”,在老城区开展中心路、公安路、学堂路等6条道路整治活动,在乡镇开展“三线三边”环境整治,有序推进店招整治、弱电线路下地,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市民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不断增强,市外的美誉度、知名度不断扩大。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位列江淮片第4位,荣获2014年度“全省人防工作先进单位”。

多方施力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该市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和谐”,加快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努力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不断提升民生福祉。

办好惠民实事。大力实施总投资10.2亿元的33项民生工程,截至8月底,建设类、培训类项目综合开工率98%、综合完工率91.1%,项目综合开工率、完工率在滁州市“双领先”。全力办好“十件实事”,“四路一河”、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大中型水库移民搬迁等加快推进,19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提前完工,农村人饮工程得到水利部稽查组充分肯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组织实施了“五校、三馆、三院、一园”工程,开工建设了明光中学新校区、明湖学校、城市西部小学、阳光学校、致远学校,体育馆、图书馆、文化馆,市人民医院、中医院迁建、惠民医院和农民文化乐园,教育用地面积扩展了600多亩,明湖学校、阳光国际学校建成招生,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列入省试点。

破解民生难事。坚持问题导向,城区新建道路35条,打通城乡“断头路”67条74公里,加固危桥11座,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改造花园西路增设停车场,拆危用闲建设停车场,老市政府大院、老交通局宿舍、老汽车站院内、老中医院、老环卫所等老城区繁华黄金地段新建停车场15处,增设机动车停车位近3000个,解决了群众“停车难”;积极拓展用工岗位,定期发布用工信息,帮助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44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600余人,解决了群众“就业难”问题;扩挖塘坝1258面,铺设供水管网332.5公里,解决了群众“用水难”问题。创新监管机制,开展民生工程“回头看”,引入民生工程项目后评估制度、PPP模式、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创新民生工程绩效评价方式,多措并举让受益群众参与、监督民生工程的实施。同时,深入开展“平安明光”、“法治明光”创建活动,全面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做到全市139个行政村“一村一警”,城乡警务室实现了“全覆盖”。

全面着力 党的建设严实推进

该市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重大政治责任,按照“三严三实”和“五个从严”要求,全面落实从严管党治党责任,全力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强力锻造干部队伍。坚持月月“评”干部,挂职“炼”干部,创新“引”干部,培训“育”干部。今年以来,共评选“干部之星”143人次,选调年轻干部开展“双挂双增”26名,引进紧缺人才10名,举办各类培训班4期;一批优秀干部被提拔重用,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强力建设基层组织。谋划实施了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五大行动”,圆满完成了16个社区党总支换届,整顿转化了8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落实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提高村干部待遇报酬,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强力改进作风效能。按照“三聚焦、三查找、三确保”要求,深入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举行“严以修身”专题研讨会,查摆“不严不实”问题;保持高压态势,着力防范和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持续开展“‘千名党员进万家’春风行动”,解决群众难题1350件;践行“文建明工作法”,深化拓展常委碰头会、“效能月考”、“效能之星”评选等“行政文化”,大力倡导“马上就办、想办法办、把事办成”,改进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能,推进了工作落实。

持续用力 沿“调转促”奋勇前进

明光按照省、滁州市“调转促”的部署安排,坚持发展导向,始终牢记责任担当,保持发展定力,聚焦加快发展,着力抓项目、抓招商、抓产业、抓平台、抓帮扶、抓民生,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一门心思抓项目,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力以赴建项目,抢抓机遇谋项目,结合省里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重点谋划重大交通项目、产业项目、社会事业项目,努力赢得发展主动权。一刻不停抓招商,持续打响招商引资出击战,全员出击,全力跟进总投资30亿元的包装园等10个重大项目,做到内外台资一起引,一二三产一起招。一招不让抓产业,大力培育骨干企业,推动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推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快速补齐工业发展短板;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广大物流城等项目建设、5A级旅游景区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明光经济“升级版”。一马当先抓平台,聚焦城区、镇区、园区主战场,聚力实施城区“品位提升”,镇区“形象提升”,乡村“优化提升”等“三大工程”,推进园区平台大拓展,加快推进化工集中区、涧溪凹土产业建设,全力打造承接“新平台”。一心一意抓帮扶,简化行政审批,着力打造明光政务服务标准化“创新研究基地”,用审批事项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一往情深抓民生,全面推进33项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安置房配套工程建设;开展精准扶贫,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激情成就梦想,实干铸就辉煌。目前,明光全市上下正紧紧盯住既定的工作目标,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严实的作风,点燃激情,苦干实干,加压奋进,努力打造“滨湖花园度假城,山水田园生态市”,建设美好新明光,力争在全省“4105”行动中彰显明光亮色,作出明光贡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