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滁现代产业园是苏州工业园区走出江苏省合作共建的第一个园区,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成果,也是安徽省贯彻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实施的标志性项目。园区由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新集团)和滁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位于滁州市区东南部,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计划通过10—15年的建设,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00亿元,带动区域投资1300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0—1000亿元,吸纳总人口25万人,其中就业人口14万人,打造一个“产城一体、功能复合、集约节约、宜居宜业”的皖版苏州工业园区,成为中新合作发展模式异地复制的典范。开工建设三年来,园区紧紧围绕产城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纵深推进产业发展、使园区建设和管理服务三方面有机融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领导重视 高位推进
苏滁现代产业园的建设始终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1年11月20日,俞正声、韩正、赵洪祝等领导同志在长三角峰会上对苏皖两省合作共建苏滁现代产业园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安徽省委书记王学军、省长李锦斌多次听取园区建设情况汇报,并于2014年7月31日和2015年4月5日先后来园视察指导工作。原省委书记张宝顺、原省长李斌和新加坡驻沪总领事王首毅亲自出席开工仪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詹夏来亲自担任项目省级牵头领导,多次深入园区指导工作,协调并解决有关问题,出台给予园区享受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土地指标单列、皖江基金扶持和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此外,江苏省和苏州市领导也给予园区建设工作极大关心和鼎力支持。2014年11月12日,江苏省委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石泰峰专题听取园区工作汇报,明确要求苏州市委、市政府重视支持苏滁现代产业园建设发展。江苏省委原常委、苏州市委原书记、现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蒋宏坤、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周乃翔、江苏省商务厅厅长马明龙、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王翔、管委会主任杨知评等领导也先后来滁指导园区建设。
高点定位 产业先行
苏滁现代产业园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产城融合发展的首要举措,围绕“外资、高端、品牌”项目,坚持招大引外、招新引强,全力打造营养健康、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的“3+1”产业体系。累计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8个,协议引资220多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8个,开工项目32个,投产项目18个。坚持产业招商。重点规划建设健康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三个“园中园”,着力招引投资强度大、产业集聚强、质量效益优的产业领军项目。健康产业园已有南方黑芝麻保健食品、拉芳家化、台湾优盛医疗等7个项目入驻,总投资达35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已有嘉远电动汽车、胜华波汽配等3个项目入驻,总投资达15亿元,其中投资6亿元的嘉远电动汽车项目是滁州市首家新能源汽车项目。电子信息产业园已有台湾鸿邦电子、沛愉包装机械等8个项目入驻,总投资达20亿元;加快外资集聚。充分利用苏州工业园区全球招商网络,围绕世界500强企业开展境外招商,加快推进外资集聚。新加坡道益科技、台湾优盛医疗、美国派罗特克新材料、韩国清星世宗、日本贵和新材料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18家外资企业落户园区,外资项目占比近30%,园区已成为全市外资项目主要集聚区;突出高端引领。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招引力度,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嘉远新能源汽车、艾贤稀土磁材、新盛诺光电、沛愉智能包装机械、鸿森工业机器人等20家具备核心技术和全球市场的高端项目在建或投产;强化品牌支撑。着力招引品牌价值突出的产业项目和上市公司项目,提升园区产业核心竞争力。南方黑芝麻、拉芳家化、九牧厨卫、胜华波汽配、台湾百略医疗电子、新加坡向阳科技等20余家上市公司或名品企业落户。
规划引领 科学布局
科学规划是提升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融合度的基石,苏滁现代产业园从成立伊始就建立了刚性的规划及执行体系。园区委托新加坡邦城规划院等单位,编制了概念性规划、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30项规划,具有系统性、操作性、可持续性的特点。此外,聘请世界顶级滨水景观规划机构——澳大利亚TRACK公司,编制了清流河水系专项景观规划。省政府在批复园区规划的同时,专门于2013年6月在滁州召开全省开发区产城一体化推进会,把园区规划作为全省开发区建设的样板予以复制和推广。合理布局产城功能板块。对整个园区地块内产业用地、商住用地和配套用地按照“三个1/3”的先进理念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即园区土地1/3用于工业,1/3用于住宅和商贸服务业,1/3用于公建设施。园区发展以产业为支撑,避免“空心化”,产业发展以园区为依托,避免“孤岛化”;落实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建立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明确了产业和城市功能的发展节奏与实施路径,真正做到一次规划、分期建设、滚动开发,推动“智慧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整体打造;注重营造良好城市形态。按照精细规划原则,提高规划可操作性。在工业地块出让方面,根据产业对地块的不同要求,对工业地块分块进行规划,按照大路大地块、小路小地块的原则,引导大企业在主干道集聚。在交通组织方面,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和路网构架,有效保证商住区域的城市品质。严格控制主干道的开口,尽量做到支路不直接和主干道连接,确保主干道真正成为快速通道。坚持节约土地,不追求大马路、大广场,规划最宽的道路虽然为双向六车道,但兼顾长远发展,地下管线布局全部按八车道设计,如今后道路需要拓宽,只需对中央隔离带和机非隔离带进行改造,既保留了发展空间,又节约了土地和成本。重视地下空间利用,一万伏以下电力线、污水、雨水、供电、供热、天然气、通信等管网一次性入地,杜绝二次开挖。
完善配套 提升功能
苏滁现代产业园充分借鉴苏州工业园成功经验,按照“九通一平”建设标准,以“外联内通、满足招商、体现形象、适度超前”为原则,完成了9平方公里产业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路网、河道超过100公里,展示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品质和总体形象。在此基础上,按照“完善配套、提升功能、汇集人气”的要求,全力以赴抓好配套工程建设,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高标准、高水平硬件支撑。全力推进企业配套工程。为促进大、中、小企业配套发展,建设标准化厂房20万平方米,其中一期10万平方米实现全入驻,二期10万平方米即将全面开工。聚焦产业工人和高端人才两大主体,建成10万平方米蓝白领公寓,配置太阳能集热系统、食堂、超市等配套设施,实现“拎包入住”。强力推进民生配套工程。引进苏州工业园区运营管理模式,推进安徽省首家新加坡模式邻里中心——东升邻里中心正式投入运营,集商业、医疗、文化、娱乐、社区服务等12项功能为一体,可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全国十强小学——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在园区设立分校并开班招生,全国五十强医院——南京鼓楼医院与市一院合作在园区设立分院并开工建设,滁州品牌幼儿园——第二幼儿园与园区东升幼儿园开展合作办学,园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环境不断优化。开工建设84万平米安置房,其中一期34万平米近2000户回迁入住,二期30万平米年底交付使用,三期20万平米全面开工。扎实推进生态配套工程。全面梳理园区原有水系,采用格宾石笼生态护坡技术,建设景观和防洪复合的生态河道29条、80公里。对古树名木等实施保护性移建,建成银杏公园、旱溪等生态景观,绿化面积超50万平方米,最大程度保护原有生态环境,《中国国土资源报》以《记得住“乡愁”的现代产业园》为题作了专题报道。有序推进城市配套工程。作为城市配套重大项目——5万平方米国际商务中心全面开工,公交首末站、垃圾中转站、一级消防站全面交付使用。
创新驱动 转型升级
苏滁现代产业园的诞生本身就是创新的典范,更应当成为全市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先锋,为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创新开发运作机制。全面推行“市场主导、多元投入、企业化经营”开发运作模式,市城投公司和中新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中新苏滁(滁州)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园区开发建设主体,负责规划、招商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管委会作为园区管理主体,负责土地征收、行政审批和配套设施建设等工作,有效破解了资金、人才、服务等一系列依靠行政手段无法解决的难题;创新城市管理机制。成立苏滁城市物业管理公司,实行城市管理物业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现道路保洁、地下管沟、绿化亮化、公园广场等29项城市功能一体化管理。引进苏州工业园区测绘地理信息有限公司,组建圆信苏滁测绘地理信息有限公司,运用最新的数字技术为园区规划建设、城市管理提供基础测绘服务,为智慧园区打造奠定坚实基础;创新企业服务机制。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经验做法,组建“一站式”服务中心,规划、国土、建设、房产、环保等重点涉企市级审批事项全部下放到园区,实行“二号章”管理,商务审批事项完成省级授权,同时组建苏滁企业服务公司,对其他审批事项实行全程代办服务,园区实现封闭运作。建成苏滁人才市场,引进专业人力资源公司,为企业提供人才招聘、培训、测评和人事外包等全方位订单式服务。编制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调整完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公布涉企收费清单,推进“三证合一”和网上审批,高效便捷服务已成为园区对外招商的名片;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全面引进新加坡和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运营管理模式,成立苏滁邻里中心公司,在全力打造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同时,努力延伸社会管理服务功能,全面实行社区商业、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组织,建设“四位一体”新模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