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谯区被授予安徽省“2013-2015年度教育强县(区)”称号,这标志着南谯教育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三年来,南谯区以“争创全省教育强区”为目标,不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打造特色教育品牌,拓展学校内涵。
发展优先 突出均衡
该区优化调整教育布局,积极改善办学条件,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实现了由“提高普及水平”向“扩大优质资源”转型迈进,呈现乘势而上、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喜人态势。
转变观念是前提,南谯区在开展省教育强县(区)创建中,通过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和规范办学行为,整合教育资源实行集团化办学,引进省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有效缩小城乡、校际差距,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该区教育部门利用名校品牌效应,采用集团化协作办学,大大缓解了“择校难”“大班额”的问题,从整体上提升了南谯教育水平和实力。该区先后建立“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湖心路教育集团”“二幼教育集团”,开展以城带乡、以老带新等活动,促进城乡教师、老中青教师的互帮互助。与此同时,不断深化滁宁两地教育合作,苏滁现代产业园第一小学与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南京市夫子庙小学与市第四小学均挂牌合作,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有效促进南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强化保障 确保均衡
为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该区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落实乡村学校教师边远生活补贴。新建、扩建和加固中小学校37所,在中心学校建设乡村少年宫,总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覆盖到城乡义务教育所有学校,实现了镇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的目标,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明显缩小。
把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作为促进全区均衡发展的基础工作,优先发展乡村教育,实现乡村现代化教育设施与城区学校同配置;先后制定实施南谯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办法、开展城区教师赴边远地区支教活动等文件,推动了全区学校校长和教师合理流动,形成常态化机制。2015年校长和教师流动达222人,占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比例的12.2%;2016年交流231人,占比13.6%;此举均衡了师资配置,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强化举措 打造特色
该区实施高中教育“出名师,创特色,上水平”三年行动计划,加大滁州十中的艺体教学投入,指导该校与知名艺术学校合作办学,并在原有美术、音乐、体育、传媒基础上,开设舞蹈等艺术专业,大大拓展学生的升学空间。2016本科达线85人,其中艺体本科75人,占88%,学校连续五年获“滁州市高中教学质量奖”。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设置旅游、电子商务、物流、园林技术等品牌专业,积极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及企业员工岗位技能培训,为社会提供大量实用性人才。2016年,市旅游商贸学校实现招生1082人,对口高考录取25人,录取率44.6%;积极参与国家、省各类大赛,参与科技创新市长奖和区长奖评比,获省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市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9个。
开展二幼南迁重建工程,推进全区学前教育发展驶入快车道。龙蟠南苑、东方高速、创业中苑、名儒园等一批公立幼儿园投入使用,增大了公办园比例。加快普惠制幼儿园审批,开展普惠性民办园奖补,积极创建市、区一类园,促进学前教育规模化、高层次发展。
责任督学工作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该区创新督导考核方式,充分发挥中小学责任区督学“保姆”作用,积极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等活动,在全市率先获得“安徽省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称号。
观念先行、认识到位,规划先行、布局到位,经费先行、投入到位,使南谯教育走在了全市教育发展的前头。但创强不只是为了一块牌子,最终目的在于改善办学条件,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创强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安徽省教育强区(县)”新起点上,南谯教育正在把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作为奋斗目标,为办好高质量高水平人民满意的教育再次扬帆起航。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