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教育厅通报了第一批全省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我市宿城一中、砀城一小榜上有名。
2012年底,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我省启动了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遴选了一批学校和地区作为省级试点单位。2016年,省教育厅启动了对省级试点地区和单位的验收工作,并于2017年组织专家组对各地验收情况进行了抽查。宿城一中和砀城一小主动作为、积极投入、创新机制、扎实实践,创造性地开展试点工作,成效明显,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
附两校试点工作经验介绍:?宿城一中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发展个性,展示才华。
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抓好常规信息技术教学:宿城一中在日常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开足开齐信息技术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了学生信息化的应用能力和信息安全意识。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法,在日常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提供的最新、最丰富的教育资源主动进行探究学习。
根据学生兴趣,抓好信息技术课堂外辅导:宿城一中挖掘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提升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学校组织有兴趣的学生,成立“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所有信息技术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长,人人参与学生辅导,开设的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班级包括NOIP信息学奥赛、Flash动画、网页设计、VB程序设计、Photoshop艺术设计、3D创新设计、Arduino创客设计等,辅导学生制作的作品参加每年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
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宿城一中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原有的通用技术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科学探索实验室、汽车模拟驾驶室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结合现在信息化的新技术,采购最新的信息化教学设备来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于2016年初建成了宿州市首家标准3D打印机实验室,配合四维拓智《三维设计教学软件》用于学生创新思维教学;在原微机室的基础上添置的单片机、Arduino实验开发板,用于学生创客制作和科技作品的开发,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走出学校,接受社会、高校先进科学洗礼:宿城一中不仅要求教师走出去,去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教学理念,还要求学生走出去,进工厂,到高校,一方面感受信息化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去感受先进的信息化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学校每年都组织有兴趣的同学参加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通过该活动,学生们充分体验到科学魅力,品味到科学之美。很多学生深深体会到科学夏令营不仅丰富了见识,且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同时也惊叹于信息化技术给生活、工作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更加树立起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信念。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近几年来,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信息学奥赛、信息技术科技创新等实践活动总计百余人次分别获得国家、省、市奖。2014年在省教育厅举办的第十四届全省中小学“讯飞杯”电脑制作大赛中,学校5件作品获省二等奖、3件获省三等奖;在2015年的电脑制作活动中,学校2件作品获省一等奖;3件获省二等奖。特别是学校四项3D创新作品经省推荐参加全国赛,一项荣获全国二等奖,其余三项获国家三等奖。2016年电脑制作活动中,学校又上报了30多件作品,其中1件荣获全国一等奖, 3件获全国三等奖;3件获省一等奖;4件获省二等奖;5件获省三等奖。学校也因此连续两年荣获宿州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最佳组织奖。
电脑制作活动极大推动了学校信息技术知识的普及,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宿城一中在连续三年的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决赛中,总计5个创意项目获省一等奖;5个创新项目获省二等奖;8个创新项目获省三等奖,总成绩位居宿州市第一。特别是在团安徽省委、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院共同举办的第一届安徽青少年科技发明大赛暨“以色列创新之旅”活动总决赛中,学校潘宇扬同学发明的“无法破解的新型电阻锁”荣获安徽省一等奖,并于暑假参加了由安徽新华传媒公司赞助的“以色列创新之旅”,走进了世界超一流的魏茨曼科学研究院,与以色列同龄人开展了互动和竞赛。在中国科协、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主办的“2015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意大赛”中,学生尹仕杰的“便携式远距离落水救援器”荣获全国一等奖,此件作品经过改进、设计已经衍生出第三代,相关技术及产品已经申请了13项国家专利。学校也因此连续两年荣获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单位。
砀城一小开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和网络电子备课系统项目研究”成效较显著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砀城一小是安徽省“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实验学校,参与实验班级,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利用K6KT翻转课堂平台,不断探索翻转课堂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课前,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制作微课,结合讲授课程,制作课前学习单,通过K6KT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探索出“课前两个步骤” 、“课中四个环节 ”、“课后三个活动”的“二四三”教学模式,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2015年6月,学校承办全市“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项目交流研讨会,无论是展示课,还是信息化建设,均受到市县和兄弟学校的好评。2014年长三角地区微课大赛中,参赛的7件作品从来自全省近千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全部获奖,砀城第一小学获得“全省优秀组织单位”。2015年宿州市微课大赛中,砀城第一小学教师制作的微课有三十多节分别获一、二、三等奖。正在进行中的安徽省首届微课大赛,砀城第一小学现已有9节微课,被推选为市优,占砀山县优课的45%。
教师备课网络化:传统的纸质备课不便于共享,为了克服纸质备课的种种弊端,2013年,砀城第一小学购买了一套网络电子备课系统,将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备课检查等环节整合在一起,形成定位到课堂的教案库、素材库、习题库,实现了校内备课共享,备课互评。教导处可随时登录备课系统检查教学设计及反思。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备、传、研、用、思”的五步备课法。每个学科组将整学期所要讲授的教材平均分给学科组每位老师,每人主备自己分得的教材。这样,大家有时间、有精力仔细研读教材,多方查找资料。教师可以查阅各方面的教学资源,依据学情,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到教学过程、板书等环节都做精心设计,这就是“备”。将备好的教案上传到备课系统,并设置学校共享,这就是“传”。同学科组的老师只要登录系统,就能够阅读教案,并进行评论,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系统可以保留每位教师留下的痕迹。在规定的时间内评论完毕后,反复斟酌,最后定稿,并且制作了PPT。其他教师又根据班级的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案,这就是“研”。有了精心研讨得到的教案,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会更加全面,教学的训练点抓得更准,上起课来更加得心应手,这就是“用”。课后大家根据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并在备课系统反思栏进行小结,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这就是“思”。
教师备课网络化,资源共享,减少了备课时间,提高了备课效率,老中青教师通过网络互相结合,完成统一的教案和学案,这种创新的教研模式,使不同班级的学生都能受到高质量、高水平的平等教育,促进了教育均衡高效发展。(宿州市教体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