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埇桥区全面贯彻中央、省、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了“保持全省第一方阵,确保顺利摘帽”的年度目标,扎实推进“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行动,全面实施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夏季攻势”,有序推进脱贫攻坚“秋季攻势”,为顺利实现摘帽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紧扣摘帽目标全链条夯实责任,增强高质量退出责任感紧迫感。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切实担负起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经常性开会部署脱贫攻坚,进村入户开展走访,推动落实扶贫举措。坚持高位推进。实行区委书记、区长“双组长”负责制,围绕12个贫困村出列、23233人脱贫,全区实现脱贫摘帽的年度目标任务,与乡镇、有关街道签订了年度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先后召开脱贫攻坚千人以上大会5次,区委常委会9次、区政府常务会议6次,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15次。强化制度保障。出台《埇桥区贫困退出实施方案》、《埇桥区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等相关政策措施,为坚决打赢年度脱贫摘帽攻坚战提供制度保障。制订《埇桥区脱贫攻坚责任清单》,明确72 家单位脱贫攻坚责任,确保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落实。同时,强化考核机制,提高脱贫攻坚工作在考核中的占比,对区直责任部门考核权重提高至40%,对乡镇街道考核权重提高至70%。
聚焦工作重点全方位对标达标,全面落实高质量退出各项举措。聚焦“两率一度”。开展贫困人口动态管理专项行动,新识别贫困户227户660人,清退整户贫困户149户349人,返贫回退8户19人,贫困户识别准确度为100%;对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帮扶措施落实情况、贫困群众满意度等进行全面摸底,对照目标找不足、想办法、添措施,切实提升脱贫精准率;提高群众满意度,目前,精准扶贫工作贫困户满意度达100%。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面推进低保和扶贫有效衔接,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720元,60%的扶贫对象纳入低保,全区整体低保覆盖率达到4.16 %,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春季学期资助建档立卡学生15292人,发放资助金1152.9万元,“雨露计划”补助资金383.85万元,教育扶贫资助全覆盖;全面落实健康脱贫政策,结算贫困人口666737人次,政府兜底 6061.18万元,实际补偿比达97%以上,贫困人口就医全部实行一站式结算,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全区共完工危房改造5372户,同时,出台《关于敦促赡养人履行法定义务的通告》,要求赡养义务人主动将仍住在危房中的被赡养人接入安全住房生活。聚焦“双基”建设。建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和自然村通村道路1392.95公里;29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部开工,完成管网和入户约90%,其中12个贫困村的管网入户工程已全部完成;103个村的202个电网升级改造项目全部开工,已竣工187个;农村宽带接入能力实现全覆盖,行政村实现光纤接入全覆盖。聚焦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的意见》,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全面对标达标。在各项指标进展上,8大领域18项指标已有13个指标提前完成年度任务,其余5项指标完成月度时序任务。聚焦产业带动。投入扶贫资金1.36亿元,其中,实施产业扶贫到村项目86个、资金0.21亿元,覆盖贫困村74个,覆盖率100%。实施产业扶贫到户项目51857个,投入资金1.15亿元,覆盖率100%;在全面推行“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拓展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贫困户”等产业扶贫10+模式,目前各类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44739户,带动比例达99%;74个贫困村村级光伏电站实现全覆盖,惠及贫困群众6960户,可为每个贫困村增加集体收益5万元以上,贫困户年增收3000元以上;建成30个电商扶贫驿站,孵化各类网店346个,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1969人。聚焦农村环境改善。全区乡村环境大治理投入资金4665万元,投入车辆、机械27062台次、94105人次,清理沟渠汪塘161.30万方、柴草秸秆81.31万方、畜禽粪便28.59万方,拆除旱厕34281个、破危房屋38.34万平方米、畜禽圈舍25561个、私搭乱建20.78万平方米,农村环境状况得到有效提升。
加强组织领导全过程带动引领,确保高质量退出成效扎实过硬。构建大扶贫格局。在区级层面实行“2+2+2+N”责任制,在乡镇层面实行“2+2+N”责任制,在村级层面实行2+1+1+N”责任制,明确区、乡、村三级脱贫攻坚责任,层层压实责任,拧紧责任链条。围绕省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成立了19个专项工程推进领导小组,及时解决专项工程推进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持续强化相关部门组织领导、资金投入、督查考核职责,形成了部门联动、密切协作、同向发力的良好格局。积极推进社会扶贫,启动实施“百企帮百村”活动,通过“三帮三带”形式,吸纳7238户贫困户入股,分红373万元,户均增收近600元;提供劳动岗位5458个,安排贫困户就业2328人;通过“爱心帮扶”,实现贫困户与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有效对接,搭建起扶贫对象与社会爱心人士沟通的桥梁。夯实基层基础。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全面落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制度,省市区直106个单位12239名干部包保贫困户,实现帮扶工作全覆盖;全区325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村实现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全覆盖,705名干部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其中,村级扶贫专干644名);夯实自然村扶贫工作基础,选配2029名扶贫小组长,实现自然村全覆盖。激发内生动力。将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加强贫困群众劳动技能、农业技术、就业创业等培训,拓宽贫困群众劳动增收渠道;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扶贫开发典型,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关心、支持扶贫开发的舆论氛围;大力开展孝赡扶贫,在全区农村开展“博爱在江淮 孝赡埇桥行”活动,进一步激励有赡养能力的子女履行赡养义务,加快推进全区乡风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助力脱贫攻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