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扶贫增收的重要渠道。泗县大杨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注重“输血和造血相结合、授鱼与授渔互补充”,以“输出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片”为出发点,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要对象,通过创新工作举措,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让困难群众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真正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精准摸排再发力,量体裁衣暖人心。
大杨乡对照国办扶贫开发系统,联合民政、残联、社保等站所,梳理出就业困难人员名单,并由村干部、小组长逐村逐户走访到人,登记造册,确保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切实做到贫困劳动力状况家庭情况清、文化程度清、技能水平清、就业意愿清。结合摸底情况,对就业援助对象的不同需求、不同特点量身定制“一对一”帮扶计划,通过特色种养、产业带动、居家就业、自主创业等方式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对于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三无人员”贫困人员,通过开发生态护林员、乡村环境卫生保洁员、乡村道路管护员、光伏看护员等公益性岗位,实现“兜底”就业脱贫。目前全乡公益性岗位255个,人均月收入300元,对保障就业困难人员基本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技能培训强素质,脱贫致富有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杨乡立足本地条件、资源、特色产业发展及贫困户家庭产业现状等情况,针对性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培育和挖掘农村“土专家”和“田秀才”。结合市场需求,邀请技工学校专家授课,举办为期15天的老年人护理技能培训班,并为考核合格的学员颁发《安徽省职业培训合格证书》,通过就地就近推荐就业,解决75名贫困群众就业问题。由县农委牵头、乡农经站负责,邀请宿州市农科院专家,通过室内培训学理论和田间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贫困群众培训了特色种养业生产技能,积极帮助贫困户提高种养殖技术水平。依托“双培双带”先锋示范基地,邀请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等集中学习、交流心得,通过技能培训、实地外出考察学习方式,带动102名群众致富。
电商铺就高速路,逐梦扬帆再起航。
大杨乡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精准扶贫”,深入推进电商与贫困户融合发展。结合电子商务进农村,举办以创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主题电商培训2期,共培训446人次,让贫困群众真正了解电商、关注电商、学会电商、应用电商,增强贫困户造血创新能力。
大杨乡积极打造电商扶贫服务示范站点,利用示范站点合伙人懂技术、会网销、有产业的优势,收购或代销贫困户优质农产品,让贫困户参与产品手工制作、田间管理、生产加工、产品包装运输、快递物流产业链等方式实现扶贫带动,为高质量脱贫摘帽铺就“高速路”。大杨乡共有电商扶贫服务示范站点2个,带动就业一百余人。
大杨乡通过建设村级服务点,为群众提供代买代卖、生活缴费、快递收发等服务,使群众真正体会到了电商带来的方便和实惠。曹安村贫困残疾姑娘李梅也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利用网络做美工,每个月至少能有三、四千元的稳定收入。2017年不仅顺利实现了脱贫,而且还获得县“脱贫奋进奖”。
小额信贷政策好,激发脱贫新动力。
大杨乡扎实落实扶贫小额信贷创新机制,大力推广“一自三合”(户贷户用自我发展、户贷户用合伙发展、户贷社管合作发展)扶贫贷款模式,提高贫困户利用扶贫小额信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大杨乡党委、政府积极动员村两委、驻村工作队、扶贫小组长利用党员例会、村民大会、入户走访等时机,进行政策宣传、条件筛查。组织相关金融部门采取入村集中办理、入户特殊照顾服务上门的方式,逐村过滤,整村推进,确保符合条件的、有办理意愿的贫困户一个不落。有效解决信用贫困户资金短缺问题,引导贫困户转变“等、靠、要”思想,提升了贫困群众自力更生意识,调动利用扶贫小额信贷发展产业特别是特色种养殖产业的积极性,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时圩村贫困户马金艳申请小额贷款5万元,种7.7亩草莓,收入可达10万元。
“双培双带”奔富路,“绿叶”带动“百花开”。
为解决贫困户的就业难题,圆贫困户脱贫梦,大杨乡党委积极发挥党员能手、经济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采取互联互帮、示范户带动、一帮一、一帮多、结对帮带等形式,依托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蔬菜大棚、种养殖示范基地等培带载体,大力推进“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发展模式。
在先锋基地带头人、致富能手的引领下,贫困户跟着学、跟着干,开始了创业的尝试。依托精准扶贫的政策,从养殖大户手中,租用场地,基地大户给予他们技术上的指导,确保贫困户创业有门路、脱贫有项目。全乡17个双培双带先锋示范基地,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参与基地劳动,提供工作岗位等形式共带动167名贫困户,每户增收5000元。 其中,李庙村致富能手时西金通过欧洲大樱桃种植基地,吸收26户贫困群众就业,每户年增收3000多元;小丁村特色育苗大棚基地,培植红叶石楠、金边黄杨、花叶珊瑚等苗木,带动60余名贫困户实现稳定就业,日工资50元;杨集村书记李德生筹资80万元创办标准化养鸡场1200㎡,年收入40万元,吸收贫困群众4就业,每户年增收7000元。
打造扶贫“梦工厂”,搭建致富“新桥梁”。
贫困人口学会一门技能,往往就能脱贫致富;贫困家庭实现一人就业,往往就能全家脱贫。为解决因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的贫困户就业难题,大杨乡大力实施扶贫工厂项目,通过资金入股分红、贫困户就业、企业发放红利的模式,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造血”能力,从根源上避免边脱贫、边返贫现象。
大杨乡共建成7个扶贫工厂,对贫困村进行全覆盖。三时村投资40万元,建设占地624平方的扶贫车间,成功引进泗县宝乐鞋厂入驻投产,免费培训、按件计资、上班时间灵活,共带动贫困群众就业36人,月均工资3000元。在小丁村东进制鞋加工厂务工的贫困户熊广兰表示:“政府将工厂建到俺们家门口,不仅靠自己的双手打工脱贫致富,还不耽误照顾家中老人,接送孩子上学,实现了‘挣钱持家两不误’”
大杨乡扶贫工厂不仅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还减少了农村闲散人员,使留守儿童有了父母,空巢老人有了依靠,留守妇女有了工作,增加了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实现了多方共赢的效果。(刘月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