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埇桥区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始终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以精神脱贫促进精准脱贫,按照“动力激发、产业支撑、全员参与”的思路,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扶贫扶志工作,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有力支撑了脱贫攻坚。
聚焦“扶持谁”,确保“扶真贫”
排出“病患”。在脱贫攻坚中,部分贫困群众脱贫主体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严重,一些贫困户认为,凡是国家的金钱、物资“不要白不要”,并且越多越好;少部分贫困户出现了“言必称贫,以扶求扶”“凡事都找帮扶干部”“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等“求、粘、赖”的新现象;有的贫困户对扶贫干部放言,“不给我东西,我就让你完成不了脱贫任务”,出现了“拼穷”、不养老人等现象。
找准“病因”。通过精准识别分类,找出群众脱贫动力不足的症结主要是:致富信心差。部分贫困群众不掌握种养殖技能,发展生产怕失败,外出务工怕吃苦。惰性心理强。部分群众具有劳动能力,却不愿参与劳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发展难。全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中,无劳动能力占比44.9%,弱劳动力或半劳动力占比5.2%,丧失劳动能力占比7.9%,贫困群众就业难、发展生产经营难。脱贫能力弱。全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文化程度较低,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占比25.73%,小学文化占比24.93%,初中文化占比30.43%,群众发展生产经营缺乏技能,难以依靠自己实现脱贫。
开好“药方”。针对以上症结,埇桥区坚持因人施策、因户施策,对“两有户”(有资源、有劳动能力但无发展门路),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就业脱贫;对“两因户”(因学、因病致贫),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对“两缺户”(缺资金、缺技术),通过发放扶贫小额贷款支持和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实现脱贫;对“两无户”(无力脱贫、无业可扶),通过光伏、社保兜底等方式,实施政策性兜底脱贫。
聚焦“怎么扶”,确保“真扶贫”
强化思想发动。移风易俗凝聚“正能量”。2018年以来,埇桥区在全区推广“一约一堂四会”(村规民约、道德讲堂、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泛宣传文明乡风正能量,持续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效遏制了农村黄赌毒、铺张浪费、互相攀比、天价彩礼、薄养厚葬、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和陋习,营造脱贫攻坚正向氛围。以文化人提振“精气神”。着力推动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整合,2018年建成259个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依托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打造主题精神文化广场,利用文化墙和宣传栏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好家风、好家训”、孝老爱亲、节俭养德、自强不息、脱贫励志等中华传统美德,激励激发贫困群众奋力脱贫、为村争光的精神内生动力;通过戏曲、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群众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展现党和政府对贫困群众的关心与牵挂,坚定帮扶对象脱贫致富的信心,树立了早日步入小康生活的信心。包保帮扶架好“连心桥”。组织各级帮扶联系人,尤其是驻村扶贫工作队,通过日常走访帮扶积极融入贫困群众之中,一对一地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把脉问诊、对症下药,既把中央和地方的扶贫政策、扶贫物资送到贫困群众的家中,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又把志气和信心送到贫困群众心坎上,帮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观念,铆足精气神,立志拔穷根。
强化榜样带动。每年开展一次脱贫典型评选活动,从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树自强不息、苦干实干成功脱贫的典型农户,树立一批脱贫攻坚时代先锋。近年来,先后评选出栏杆镇孙楼村李中兴、夹沟镇夹沟村张存化等先进典型。对评选出的先进典型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宣传,弘扬他们自强不屈、敢于拼搏、不等不靠不要的脱贫致富精神,用群众身边的脱贫致富先进典型鼓励尚未脱贫群众对照标杆、学习标杆、看齐标杆,让困难群众树立“自尊、自强、自爱、自信、自立”的脱贫意识,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着力营造“我脱贫、我光荣”社会氛围。
强化培训推动。围绕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和就业需要,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增强脱贫致富本领。在培训中,分产业、分项目制定培训计划、设置培训内容,因村因户施策,组织实施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面点制作、电子商务、种养殖技能等培训,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全覆盖。通过实施技能脱贫培训,全区先后有5417名贫困劳动者实现了就业。
强化激励鼓动。按照“布局合理、面积适宜、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原则,优先利用村内现有超市,建立“红十字博爱超市”,统一印制积分卡,根据贫困户、志愿者、其他村民参与卫生评比、孝老爱亲美德评比、知识技能竞赛、互助服务等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分别给予20分、10分、5分等不同积分奖励,村民持积分卡在超市里选择日用品,进行兑换抵扣,积分兑换的商品价值由相关部门按季度与超市进行结算,让群众有尊严地获取所需物品,增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生产生活积极性显著提高。深入开展“十项创评”“五净一规范”“卫生清洁家庭”、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及文明家庭、文明村镇等先进典型推报、评选、表彰活动,充分发挥典型在践行社会公德、引领文明新风等方面的作用,激发贫困群众向上向善动力。
强化政策撬动。制定扶贫扶志扶智实施意见,从立足自身增强脱贫信心、改进帮扶方式、推进移风易俗、加强党建引领、强化工作保障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编制《埇桥区2018年-2020年脱贫攻坚项目库》,谋划项目13764个、计划投资58.99亿元。2014年以来,共实施落实扶贫项目5901个,针对“等靠要”思想严重的“懒汉”,从制度层面设置前置条件,倒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确保想脱贫的能脱贫、能致富。
聚焦“扶什么”,确保“真脱贫”
发展产业。目前,全区74个贫困村均有主导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44739户贫困户。2019年又谋划到村到户项目近428个,计划投入资金3.45亿元。重点打造永镇乡关湖村、夹沟镇镇头村、栏杆镇石相村等3个旅游扶贫村,乡村旅游综合带动脱贫2009人。
实现就业。在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外出就业同时,持续加强扶贫工厂(场)、扶贫车间建设,让贫困群众不出家门就能就业。近年来,埇桥区共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送岗下乡、百企千岗进社区”等专项主题大型招聘会18场,提供近7600余个岗位,实现就业1000余人。全区目前共建设扶贫工厂(场)、扶贫车间127个,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766人。
自我创业。积极推进电商扶贫,以青年电子产业园为依托,对有意愿的贫困人口开展电子商务培训,累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05人,孵化各类网店659个,其中贫困户开店61个;实现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全覆盖,建设21个电商扶贫驿站,带动贫困人口1957人。
继续学业。积极落实教育扶贫学生资助政策,2014-2016年共资助学生67337人次(含建档立卡学生、低保、残疾、孤儿等困难学生),发放资助资金5472.11万元;2017年以来,教育资助建档立卡学生54216人次、资金4187.23万元;“雨露计划”资助7107人次,发放资助资金1738.65万元,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教育资助全覆盖,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公益岗位。出台《埇桥区贫困户互助公益岗位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开发安置埇桥区扶贫公益岗位的通知》,按照“按需设岗、以岗定员、岗需互选”的原则,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择有劳动意愿但劳动能力较弱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人员,分别设立了护林员、护河员、护路员、光伏巡管员等岗位,全区3531名贫困群众走上互助员岗位,每人每月收入600元,实现了稳定增收。
脱贫攻坚工作解决的是民生,树立的是民德,弘扬的是民风,坚定的是民智,埇桥区将牢固树立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的理念,进一步强化措施、扩大宣传,持续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新风正气,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脱贫攻坚注入新动力。(埇桥区人民政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