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埇桥区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走生态强区之路。近5年来,全区实施造林181584亩,建设森林长廊示范段410公里;创建省级森林城镇示范镇11个、省级森林村庄示范村41个,并成功创建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绿化模范县区。日前,该区凭借自身资源优势以及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卓著成绩被评为2018年度“中国生态魅力区”。
一、科技兴农,助力生态农业快速崛起。成功创建了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得中央财政1亿元奖补资金。产业园建设规划总面积11.8万亩,涉及灰古镇、汴河街道办事处等11个行政村,辖区人口4.5万人。园区内分为农业科技研发区、现代物流与信息化服务区和农业双创试验区、标准化农业生产区、种养一体化示范区、农副产品加工区、农业休闲观光区7大功能区。预计2018年-2020年期间,产业园计划总投资达到31亿元,总产值达到56亿元,主导产业产值达到45亿元,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60万吨以上;到2020年,产业园通过特色产业扶贫的方式可实现精准脱贫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数分别为180户、390人,辐射周边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数分别为1000户、2300人。产业园主导产业选择将以对接国家现代农业的战略需求为导向,立足埇桥区全国优质粮食产区的区位优势与产业基础优势,突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主导产业在全国层面的战略示范意义,确立粮食、畜禽两大主导产业,着力推进粮食向优质化、专用化、高端化、精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畜禽向品种优良、养殖生态、种养循环、加工精深方向发展,以淮河种业的粮食、温氏集团的生猪等优势资源为依托,促进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产业联结机制,资源互补,完善生产、加工、流通等产业链接,形成循环利用、一体化发展的经营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产业间交叉融合,依托水漾年华农业公园项目、特色小镇等载体建设,打造产城融合新平台,形成具有粮食、畜禽行业特色的产业体系,促进地方百姓增收致富。
二、推行林长制,推进生态林业持续发展。以林长制改革为契机,全力推进国土绿化,全区设立区级林长27名,乡级林长361名,村级林长1088名,全面构建起三级林长体系。聘请安徽农业大学编制《宿州市埇桥区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2017-2026)》,设计了“一核多点,三轴穿城,三屏拱城,三网筑城”的基本构架,形成以核心建成区、森林长廊、森林屏障、森林乡镇构建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加强政策扶持,鼓励多元主体投入和参与,调动城乡一体化创森积极性。以北部山区、大中型河道、主干道路、水源地造林绿化为重点,2年累计完成重点工程成片造林11.36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25.8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4.8平方米,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9.81平方米,城市道路绿化率100%,骨干河道绿化率95%以上。全区48棵古树名木挂牌建档,明确管护单位,落实责任人,重点加以保护。累计植树株数340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6.5%。河道绿化,打造绿色景观流域。结合“三线三边”绿化提升,按照每侧林带宽度50米-100米的标准进行建设森林长廊。新汴河森林长廊,每侧绿化宽度80米-100米,总长度42公里,绿化总面积为11340亩;沱河绿色长廊,每侧绿化宽度80米,总长度38公里,绿化总面积为9120亩;新股河绿色长廊每侧绿化宽度50米,绿化总长度32公里,绿化总面积为4800亩。森林长廊提升,构建绿色生态大通道。大力推进“三线三边”森林长廊大提升精品工程,2013年以来,共建成森林长廊800公里,国省道、河道、高速、高铁森林长廊示范带180公里;造林7.8万亩;栽植各种苗木400多万株。经果造林,造福乡镇千万百姓。重点加快以山区为依托发展薄壳山核桃产业,以斛城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为核心发展桃树产业,以大营、永镇、蕲县为核心发展葡萄产业,吸纳贫困户就业,增加贫困户收入。近2年来,该区共栽植黄桃、山核桃等特色经济林4.7万亩,带动附近农村兴林增收。林苗二用,生态经济双增效。鼓励营建林苗两用林,2016年造林0.64万亩、2017年造林0.24万亩,即不降低绿化覆盖率,又可以获得持续的经济效益。二园并建,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市区共建项目植物园与动物园先后建成,有效的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投资1.6亿元,建设占地面积2200亩的宿州植物公园,栽植植物95科292种。设置了蔷薇园、芳香植物园、松柏园、树木园、竹园、百卉园、百草园等10大园区,打造集生态、休闲、旅游、科普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建设占地1200亩的宿州森林野生动物园,园内设有河马馆、灵长馆、萌宠乐园、鸟园、两栖爬行馆等动物生态场馆。打造以野生动物生态散养、科普教育、演艺文化、儿童游乐、优美造型植物观赏为特色的大型综合性主题公园。
三、实施河长制,打造山青水秀生态环境。见河长。建成覆盖全区河流湖泊的区、乡镇(街道)、村三级河长制体系,全区共设立22个区级河湖长、281个乡级河湖长、662名村级河湖长。探索建立“企业河长”“河道警长”“民间河长”等社会监督机制,激发公众参与水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形成水环境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见行动。建立与新闻媒体沟通联系机制,加大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增强社会公众对河湖保护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关爱河湖、珍惜河湖、保护河湖的良好氛围。在全区所有河、湖、库设置区级河长公示牌92个、乡级河长公示牌312个;利用科技手段,采取空地结合、人机结合的新模式,对全区22条(座)纳入区级河长管理的河(库)进行无人机巡河,将巡河中发现的问题梳理汇总形成记录短片。2018年以来,各级河长巡河1.2万人次;加强综合治理,开展入河排污口全面核查,加大整治力度,共拆除各类违章建筑3.1万立方米、水面网箱58万立方米、鸭棚14万立方米。积极与淮北市濉溪县水务局沟通协调,组成联合执法队,现场处置采砂船只2艘。见成效。筹资2100万元实施的北沱河(小黄河)治理工程,疏浚河道31公里,提高河道排水、蓄水能力。目前,小黄河水质全部达标,彻底摘除了黑臭的帽子。新北沱河上段治理二期工程、萧濉新河及其引河治理工程拆迁实施方案已印发,正在实施。经过治理,2018年以来,全区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结果明显好转。
四、美化乡村,持续释放“全态红利”。开展环境整治,提升乡村“颜值”。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抓手,全面掀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热潮,对全区2636个自然庄,全面进行环境整治提升,彻底改善生态环境。截至目前,全区农村累计清理沟渠3512条、7215公里,清理汪塘2156面、1562亩;清理生活、建筑垃圾24.25万吨;清理乱涂乱画和乱扯乱挂1568处。拆除旱厕79981个;拆除废旧畜禽圈舍25176个;拆除破危房屋61867间、98.35万平方米;拆除私搭乱建14612处、67.65万平方米。全区农村在建水冲式公厕916座,户厕改造17680户、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24个,贫困村新修道路全部绿化提升,村村新建文化广场,全面提升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农村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同时,扎实开展“最美乡镇”“最美村(居)”“最美庭院”“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等评选表彰活动,激发村民清洁家园、改善家居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美丽经济”,释放生态红利。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形成“沈圩村十里桃花经果林”“八张、沈家设施蔬菜园”等20多个特色产业村,做响了蒿沟牡丹节、沈圩桃花节、关湖油菜花节、五柳旅游节、沟西西瓜节等品牌。全区农家乐已超过600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突破500家。目前,全区共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50家82个品种,打造了“符离集烧鸡”、“红树湾地板”、“皖王面粉”3个中国驰名商标;“符离集烧鸡”、“王枣子”2个地理标志,35个安徽省著名商标等;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建农村淘宝、淘实惠、邮乐购等村级服务站点330多个,线上交易额1.37亿元,开设农产品网店500家。村淘线上交易额近6217万元,合伙人人均收入达2600元;积极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各类现代农业项目16个,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达9000万元,现有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家,省级四星级农家乐2家,市农家乐示范点2家。(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