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从“棚改”里看“实验”

2020年1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淮南日报 2014/10/17

——来自毛集实验区创新棚户区改造的报道

金秋时节,稻菽飘香。走进绿茵佳苑,映入眼帘的是纵横的道路与翠绿的香樟相掩映,整齐的楼房与奇异的景点相媲美,这种生态、人文、精致、宜居的智能社区,是毛集实验区推进棚户区改造的一个缩影。

以改促建,以改促变,以改促转。毛集实验区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从民生幸福出发,开启了“棚改”这场声势浩大的民生工程,力争用几年时间,让棚户区旧貌换新颜,让这里的老百姓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力借棚改“造城” 让群众住得有尊严

“我们文商奥特莱斯小镇今年开工79套棚户区改造任务,在国际奥莱理念的指引下,无论在建筑风格,还是功能配套,或是景观塑造,我们都有信心将之打造成为毛集可以传承下去的一个世纪经典,让老百姓在这里住得更有尊严。”文商公司董事长叶一平面对记者采访,蓝图在胸,激情外溢。

棚户区最早建于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筑年限多在50年以上,年久失修,设施不全,居民行路难、吃水难、入厕难、用电难等问题十分突出。毛集实验区通过棚户区改造,腾出发展新空间,兴建专业市场群和特色商业街,这是该区借助棚改“造城”的创新做法。文商奥特莱斯小镇就是淮南市政府重点工程和安徽省“861”行动计划,项目占地面积500亩,总投资超过15亿元,借助奥特莱斯国际品牌,筑造皖北地区规模最大、模式最新、专业最强、功能最全的商业文化核心领域,开创毛集城市建设的辉煌时代,满足百姓购物、娱乐、休闲、餐饮等多面需求。昔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状况将一去不复返了。

巧借棚改“造园” 让群众住得有品质

家住公园,实景美宅,这在毛集实验区传为佳话。“告别过去脏乱差出名的蜗居生活,如今住进环境优美的公园,过上了几代人梦想的城市生活,俺心里有说不出的满足!”家住淮河风情文化园的棚改户李树军告诉记者,毛集实验区高度重视棚改工程,一幢幢崭新的住宅楼在蓝天下格外夺目。

自2011年棚户区改造启动以来,毛集实验区工委管委把棚户区改造工程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第一课堂,确保改革开放和转型成果惠及广大棚户区居民。淮河风情文化园就是在原毛集农民公园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造项目,总占地面积300多亩,其中棚改项目198套,在这里,高塔殿堂突显塞北之雄壮,小桥流水尽展江南之柔美,昔日农民公园已变身可观、可赏、可驻、可游、可玩的宜人生态社区,成为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谁曾想到,该区仅用四年时间就已经完成了全市基础最弱、任务最重、进度最快的14万平方米以上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棚户区居民逐步告别了久居多年、狭窄破旧的棚户区而喜迁新居。

智借棚改“造岗” 让群众住得有保障

在毛集,“棚改”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就业工程。“我们利用唐庄棚户区改造腾出的土地进行园区扩容,加快招商引资,建设和发展密集型第三产业,解决棚户区居民就业岗位。”毛集省级经济开发区管理办公室主任王涛告诉记者,唐庄80套棚户区改造项目就位于开发区入口之处,最终实现产城一体。

就业是民生之本。棚户区改造的腾出的土地为新增工业项目创造了条件。毛集实验区站在时代之巅,挥动如椽之笔,统筹城乡就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毛集省级经开区通过招商引资入驻企业38家,解决就业岗位3600多个,大批棚户区居民实现华丽转身。从今年起,该区采取政策帮扶一批、项目落实一批、劳务输出一批、创业带动一批、培训促进一批、公益安置一批、企业吸纳一批、基建转移一批等“八个一批”形式,多渠道扩大就业门路,拓展就业空间,增加就业收入,力争两年内达到10000人就业,形成初步的产业队伍,保证棚户区居民住得稳住得好,为加快建设“滨湖小城市、生态大湿地”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徐瑞成 胡娟 刘银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