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科技引领育菌种 创新带动惠菇农

2020年1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淮南日报 2014/10/21

——安徽中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访手记

科技引领育菌种,创新带动惠菇农。近年来,位于淮河之滨淮南市李冲回族乡魏郢村的安徽中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科技创新发展食用菌产业,成为了当地闻名遐迩的少数民族民营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日前,记者慕名前往该公司进行了实地采访。

“食用菌栽培不同于其他种植业,这是一项‘技术活’,科技含量较高。由于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单靠向别的地区引进菌种直接栽培,不仅会出现‘水土不服’状况,而且技术上也难以把握,搞得不好,会使投入的资金血本无归。”采访中,安徽中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鲁中祝告诉记者说:“我们公司不跟风、不盲从,求科技、重实践,以科技为引领,一手抓外地菌种的引进、实验和推广,一手抓适应本地区地理环境新品种的研发和培育。十多年来,公司的真菌研究所通过与农大、农科院的专家教授合作,先后研发出高产平菇新品种“茅仙平菇1号、茅仙香菇1号、茅仙金针菇1号、茅仙鸡腿菇1号、八公仙芝1号、茅仙黑木耳2号等十六项菌类新品种。与此同时,公司还引进了台湾白色金针菇,研发出了在沿淮地区高产栽培法,探索出了黑木耳与果树套种的生产模式,这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是科技这把“金钥匙”,开启了中祝公司立足自身,创新发展的新途径。该公司自创办以来,重科技引领,重研发投入,公司主导研发的十六项菌菇新品种先后通过省农业新品种技术鉴定,2011年公司申报的“食用菌香菇茅仙1号的选育及推广”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淮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司主导研发的十六项菌菇新品种中,被国家农业部认证为“绿色产品”的有三项,认证为“无公害产品”的有六项。在鲁中祝的带动和支持下,现已有七百多户本乡本土的少数民族农户和外省及沿淮县区农户开展了食用菌生产,靠栽培食用菌转产增收,脱贫致富。有300多名农户积极加入到由她发起的“永望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享有了信息服务、科技指导、产品推销等社员权利。为了创新发展,推动食用菌行业向生产机械化、育菇标准化和菌种培育规范化这“三化”迈进,2008年鲁中祝又鼓励搞食用菌技术工作的儿子孙磊磊创办了“安徽中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集菌种研发、菌苗繁育、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菌菇深加工、品牌推广和销售以及技术培训和指导于一体,与原来由她创办的“真菌研究所、真菌协会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连为一体,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公司采取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供应菌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收购和统一品牌包装的做法,使原来一家一户的菇农摆脱了无信息来源、无销售渠道,缺资金少技术等方面的窘境。同时,公司对菌菇的深加工,也让入社的菇农们可以规避鲜菇涨市的市场风险,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

“我有一个‘科技梦’,这就是引领更多的农户加入到科技种菇的行列,把这项特色农产品做成富农兴农的朝阳大产业。”被当地人昵称为“鲁菌花”的鲁中祝一边带着记者参观公司的5000平方米工厂化的立体食用菌生产基地,一边对记者介绍说:“公司现有2000平方米的专家科研工程中心,专业技术人员12名,并聘请五位大学和农科院的教授、专家为食用菌研究员和顾问,2013年公司销售产值超过亿元,每户菇农增收约⒌6万元。为了让更多的菇农就近接受技术指导、就近供货,公司又在凤台县的钱庙、尚塘、丁集等乡镇按统一标准建了食用菌生产基地,下一步还计划在其他乡镇建食用菌生产基地,以点带面,带动更多的农户发展食用菌生产。目前,公司还探索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建了800平方米的土元标准养殖场,用废弃的菇根作养虫饲料,每平方米可获利100元左右。

作者:张纯林 苏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