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综述
2014年,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力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效明显。
“一园两基”加速推进
“淮南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新批准的省级高新产业技术产业园区,以项目带动为抓手,扎实推动中移动数据中心、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等7个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1亿,同比增长79.02%,实现工业增加值1.08亿,同比增长75.4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5亿元;实现招商引资17.89亿元,同比增长6.6%;“淮南生物工程及新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已入驻企业14家,实现销售收入9.97亿元;“淮南矿用电子电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有企业26家,实现销售收入9.64亿元。
“高企”发展喜中有忧
为积极培育创新主体,2014年,我市出台了《淮南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管理办法》,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9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80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35个,技术合同交易额达43648.67万元,较去年增长26.3%。全年发明专利申请898件,全年获发明专利授权230件,同比增幅70.4%,增幅居全省第2位。
一份来自“国家2013和2014火炬计划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80家)总收入125.33亿元、净利润3.58亿元、研发投入5.45亿元、从业人员23253人。从这份权威统计数据可见,我市去年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总收入较上年略有下降,净利润下降更多,科技研发投入略降,从业人员略增。据省科技厅、省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数据,2014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21.4亿元,较上年降低了28.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2.0亿元,较上年降低了34.9%。据分析,煤炭经济下行,是直接影响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下滑的重要原因。
问诊把脉找症结
2014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80家,其中有57家机械电子企业,占高企总数的71.2%,在80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和煤炭行业相关或直接服务煤矿的企业53家,占66.25%。这种产业结构的分布,使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展不平衡,山河药辅、万泰电子、润成科技、华印机电、新光神、顺辉锚固等企业已先后在“新三板”、“科技创新企业版”挂牌上市,代表了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新态势和新趋向。但大部分化工、机械、电子、医药行业特别是服务于煤炭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资金弱,产品结构单一,煤炭行业不景气,导致这些企业的市场低迷,显现出抗风险能力差的弱点。二是创新意识弱。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大多重具体项目、重财政资金投入,轻企业自身研发投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且具有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较少。三是融资压力大,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建立,风险投资体系和机制还未成熟,银行信贷条件高,手续繁,中小微高新技术企业和金融结合较难。四是孵化载体少,我市科技孵化公共平台与周边城市相比差距不小。
突破瓶颈破茧化蝶
2015年,我市将以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为抓手,一要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规划,围绕主导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发展的重点,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要强化政策扶持,继续加大从项目研发、科企孵化、成果转化、产品产业化、市场推广等各个环节积极探索运用市场规律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逐步改变以往传统的“政府拨款,让利让税”单纯政府投入方式。三要拓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金融资本投向高新技术项目,推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经济跨越转型,提质增效。
作者:张纯林 张杰 苏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