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我市粮食仓储设施的调查报告
近日,记者在深入凤台县、潘集区采访夏粮收购时发现,我市的仓储设备亟待改善。在国家全面实施“粮安工程”和全省大力推进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的大背景下,粮食仓储设施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告别“危仓老库”刻不容缓!
据记者调查,我市的粮食仓储设施陈旧,全市国有企业60多个站库点,各类型仓库300余栋。按质量状况分,完好仓容占总仓容的39%;需维修、重建的仓容占总仓容的61%。按仓型分,高大平房仓占总仓容的34%;其它主要为老苏式仓和瓦片仓,50%以上的仓容使用年限超过20年。50年代至90年代修建仓容占总仓容的70%;2000年以后修建仓容占总仓容的30%。全市基层粮食购销企业站库大多属于“危仓老库”,具备粮食储备条件较好的仓容严重不足,亟待重新规划,合理布局。
我市的仓储库点布局也存在着不科学的现象,计划经济时期,基层收纳库点主要以承担政策性业务与方便农民卖粮、保障供给为主要考量。但粮食购销市场化以后,单纯以此作为布局的依据是不够的,尤其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乡村建设、交通道路的不断变迁,库点布局的不合理日益显现。表现在有仓容无粮源、有粮源缺仓容或仓容过剩有余等。仓储设施功能不足,现代粮食物流要求四散化、无缝化连接和低成本、低损耗流通,但现有大部分购销企业收、储、转、运各环节功能都不配套,统计表明,淮南市国有粮食企业现有的通风机、输送机、其他移动式和清理设备多数集中在罗山、田家庵、淮滨、凤台粮食物流园区等市县局直属库。农民售粮现在由分散转向集中,运输工具由人力转向机械,但基层一线收纳站库机械化入库水平低,仓储设施功能不全,很难满足粮食收购的需要。
仓储设施建设与维修改造滞后严重影响了“粮安工程”,近两年,中央、省下达淮南市仓库维修补助资金和建仓补助资金1431万元,用于对现有仓库进行维修改造、设备设施的配套和新建仓补助,维修方面由于点多面广,损坏严重,只能小修小补和添置些小型设备,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建仓补助虽有限但鼓励了企业建仓积极性。2011年以来,借市重点工程建设和退城进郊的机遇,淮南新时代粮食产业物流中心、新河粮食产业园和凤台粮食物流园区等仓储设施项目相继开工,朱马店、孔店粮站自筹资金或引资合作建仓(5000吨以上高大平房仓)为仓储建设创新投融资方式带了个好头,两单位相继获得建仓补助(朱马店60万元、孔店352万元)。潘集夹沟粮站引资合作建仓(5000吨高大平房仓)签协议后,三个月之内新仓就落成并参加了夏粮收购。
硬件不硬,软件相对较软,仓储队伍素质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仓储保管队伍专业人员(保管员、检化验员)偏少、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人才断档、青黄不接的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值得深思。
调查中,业内人士建议,合理调整库点布局,加快中心库建设,按照“粮源充足、设施完好、交通便利、保证需要”的原则进行合理调整,实行分类管理。可将现有的收储网点分为三类,一类为仓储设施完好,具备承储中央和地方储备粮资格的粮库,如罗山国储库、淮滨粮食储备库、凤台粮食物流园区和西山粮库等;二类为仓储设施较好,各县区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扩建改造1至3个中心粮库;三类为仓储规模较小,仓储设施一般,可少量临时储存的一线收纳库。
采访中,市粮食局负责同志告诉记者,针对存在的状况,该局将创新仓储管理机制,建立新型仓储工作体系;加大仓库维修改造投入,建立仓库维修长效机制;加快推进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仓储功能,以罗山国储库、新时代物流中心、凤台粮食物流园区等为主体,其他中心库为骨干,一线收纳库为支撑,把库点覆盖全市,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
作者:刘银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