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三严”正作风 “三实”树形象

2020年1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淮南日报 2014/4/15

——上郑棚改各级干部围绕群众利益深入一线工作实录

阳春三月,走进撼动城市、牵动人心的上郑,穿行于田家庵这一大片亟待蜕变的“城中村”,扫描了诸多生动而温暖的画面。

棚户区改造,聚拢了这样一群人,随处可见他们穿梭在又窄又破的小巷里,走访、调查、解答、丈量。他们都是来自区直机关、舜耕镇与洞山街道及社区的干部,放弃节假日休息,白天加黑夜,挨家挨户做动员……

3月28日,新华书店物流中心启动“第一拆”,标志着上郑地块房屋拆除工作拉开序幕;4月6日,首批集体土地上个人房屋的拆除顺利上演,共计6户2800平方米。而好的开端,注定与接地气、聚民气、树正气、促棚改的干部作风密切相连。

征迁四组包片108户,集体的占58户。据摸排,整个上郑棚改区域呈现的比例,国有的略多于集体的。但实际上这两类居民门挨着门住着,执行两种不同的征迁政策。这个组的组长陈波侃侃而谈,据此分析说,“征迁时,对两种政策都要非常熟悉”。他坦诚说道,“要维护老百姓的利益;要换位思考,不能超越原则”。

赵志刚,上湖社区党委委员、第二党支部书记。这位干了近20年的基层干部,忙了本组的活,还要帮着别的组做群众工作,确保了第一批集体土地6户居民房屋的顺利告拆。说起来,他家房子也在上郑村西头。老赵出言干脆,“到时候,我第一个拿自己家的房子开刀!”

上郑棚改,是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紧挨着铁道线的74户,清一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盖的瓦房,住的都是铁路系统的退休职工,其中20多户没有房产证。负责包片的征迁十二组工作人员,两次发函与上海铁路局联系,另外打的电话又有许多次。“主动协调,积极争取,仔细算账,慢慢磨吧”,组长赵明康的征迁开场白言辞恳切,“我们就是为上郑的老百姓服务的!”据征迁进程信息披露,这个组已有66户通过丈量并签字,搬家3户。

翻开指挥部“一室七组”及16个征迁工作组的名录,发现百余名干部呈现好多老面孔,不少人刚刚在安成次中心征迁一线磨砺过。最近,各征迁组又增加了人手。一天一统计、三天一调度的快节奏,自然弥漫着紧张的空气。好几位干部私下里告诉记者,上郑的征迁体量更大,压力更大。

好作风,来自点滴行动。上郑村261户,来了征迁十三组的李娟、郑孝春、邹军三人,忙前忙后搞丈量,房前的机井,屋后的水表,他们都走到跟前看个仔细,一一登记在册。

入户宣传时,征迁十六组工作人员先递上小卡片,如果居民不在家,就将卡片插在门上,有效保持了与被征迁户的联系。征迁九组的组长徐文斌下基层挺能接地气,他热情为群众解答政策时说,“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拿到新房你睡在床上都笑了!”他点穿当前某些群众的观望、攀比、欲望心理时说,“吃亏的,还是你自己!”老徐强调摸清实情,“磨刀不误砍柴工”。

4月4日下午3时30分,一位叫段成荣的女士来到棚改办,反映她在征迁时遇到的具体问题。办公室副主任陆洋闻听后,当即安排了车子,陪同她去现场核实,给予明确答复,并一一解答了棚改政策。段女士满意地说:“你的宣传十分详细!”陆洋事后流露心声说:“听到老百姓反映有困难,我一定要到现场去!”

同一天,下午5时37分。征迁九组的翁利文刚刚接待来访群众后,又匆匆拐到指挥部办公室,希望安排同组4个人的盒饭。她急促地说,“早晨预约评估6家,到现在只忙完3家,今晚8点才能结束啊!”说完这番话,她就直奔上郑现场了。

“三严”正作风,“三实”树形象。走进上郑棚改,看“严”问“实”听民声,有一个短信传递了最新的记录,截至4月11日,上郑征迁进度情况:国有收证312户,丈量344户,户主签字107户,评估220户;集体丈量158户,户主签字74户;已搬家49户,交房45户,拆迁7户,发选房号38户……

作者:胡金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