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帝师家族》系列之一—— 孙家鼐的状元之路

2020年1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淮南市人民政府 2017/4/28

这一天,是寿州人永远难忘的一天!紫气东来,祥瑞之光笼罩古城,尊于九天之上的文曲星下凡降落到人间。他不但给寿州孙氏家族带来不尽荣耀,也为书写寿州历史增添了无限光彩。

清道光年七年三月十二日(公元1827年4月7日)午时,孙家鼐在寿州古城北大街东侧、三步两桥以西的孙家老宅里诞生了!此时,爷爷孙克伟已经75岁、奶奶方氏已经77岁高龄了,二老得知三儿子崇祖家又为他们生下了一个孙子,这是崇祖家第五个男孩了。老两口子喜出望外,拄着拐杖,相互搀扶着,急匆匆地来到了老三家里,进门一看,有些“十四房”的奶奶、伯娘、婶子、大姐、大嫂们闻讯,已经抢先一步赶到这里了,屋里屋外站满了前来道喜的人。

孙家鼐出生于寿州孙氏“十四房”书香门第之家。寿州孙氏犹如一颗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而“十四房”构成了这棵大树的主干。“十四房”即寿州孙氏支五世孙珩孙子辈们按其年龄长幼而排的房序。孙珩为寿州著名乡绅,疏财仗义,乐善好施,曾率子孙几代人义修东津渡,传为佳话。其长子孙士谦,字怀六,号淮麓,太学生,钦旌孝子,入祀忠义孝第祠,传载省志,诰赠奉直大夫,刑部湖广司郎中,貤赠中宪大夫,广西南宁府知府,共生五子:克任、克依、克俊、克伟、克仪;次子孙蟠,原名士撝,字十洲,号石舟,又号小巫山樵,是亦官亦商亦文的江淮名士,投资兴建了八公山孙家花园,声名远播,共生七子:仁、克佺、炳图、克佐、克保、克仿、克修。此堂兄弟十二人个个取得功名,成为朝廷栋梁之才,他们也是寿州孙氏家族完成由农商到士族再到官宦之家历史性飞跃的血亲纽带。

孙家鼐出生的时候,其父孙崇祖正在池州府任教谕,得到家里人风尘仆仆的前来报喜,遂向上司告假,急急忙忙地从池州府赶到了家里。寿州人家生孩子,在“三天”和“满月”之际,都是贺喜的日子。孙崇祖回来后,在一个月子里,春风满面,迎来送往,安抚妻子,伺候月子,忙里忙外,乐此不疲,直到办完了满月酒之后,才稍显轻松一些。

本想好好地陪陪妻儿、伺候伺候老父老母,无奈公务在身,至此,假期已满。他无限深情地从妻子林氏怀中接过婴儿,小心翼翼地抱着,笑眯眯地看着天阁饱满、地阔方圆、白白嫩嫩,刚满月的老儿子,打心眼里特别高兴,反反复复地亲个不够。此时此刻,他又怀着十分愧疚的心情,千叮咛万嘱咐地与妻子儿女们依依惜别,尔后,又去年迈的父母那里请安告辞。就这样,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温馨而又让他十分牵肠挂肚的家里,返回到池州府继续履职去了。

孙家鼐的母亲林氏,安徽怀远人,也是大家闺秀,父亲是个廪贡生,当地士绅,家道殷实。林氏年长丈夫三岁,她与孙崇祖共生育了五个儿子:长子家泽、次子家铎、三子家怿、四子家丞、五子家鼐,还有三个女儿。这时,孙母林氏已经三十五岁了,由于丈夫长期在外供职,她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抚育子女和料理家务之中,更视老儿家鼐如心肝宝贝。

孙家鼐是家中最小的儿子,比大哥家泽小十三岁,比二哥家铎小十一岁,比三哥家怿小六岁,比四哥家丞小两岁,另外,上面还有三个姐姐。一群哥哥姐姐们又多了一个小弟弟,都十分的喜欢,时常帮助母亲照看小弟弟。到了家鼐两三岁的时候,母亲和哥哥、姐姐们,便教他识字、写字、背诵诗词,他聪明伶俐,领悟力极强。

孙母林氏从小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知书达理,聪慧干练,勤俭持家,教子有方,落实家规极严,从不溺爱子女,把督促子女读书学习,作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五个儿子,生龙活虎,个个聪明过人,在学习上争先恐后。孙母除了经常恭敬地向私塾先生垂询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外,在家里,还时常抽查、提问和辅导孩子们学习,严格督促落实孩子们的学习任务。她虽是妇道人家,但洞察世事经纬,对人生的看法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学而优则仕”这个封建社会的人际氛围里,她经常给孩子们说:“朝内无人莫做官,家门无官莫经商。”这句朴素的家常话,以后便成为激励寿州孙氏后裔们,积极向上,发奋努力,誓走科举之路的至理名言。

父亲孙崇祖,本职工作就是从事教育事业,每次探亲休假期间,都把享受家庭天伦之乐的情趣,几乎全放到了孩子们的学习上,而且奖罚分明,谁个听话、谁个学习成绩好,他就把从外地带回来的学习、生活用品奖励给谁;谁个不听话,学习不用功,作业疲沓,就罚谁写字、背书,或面壁思过,以此严厉的家规来约束和激励孩子们发奋读书。在孙崇祖家的书房里,有其亲自撰书的一幅对联:“光阴迅速,纵终日读书习字能得几多,恐至老无闻,趁此时埋头用功;事世艰难,即寻常吃饭穿衣谈何容易,惟将勤补拙,免他年仰面求人。” 这即是他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总结提炼出来的朴实无华的世故情理,或许这就是孙崇祖励志教子成功的秘诀所在吧!

俗话说,奶爱长孙,母疼老儿。在林氏的精心抚育下,孙家鼐茁壮成长,个子明显比几个哥哥同龄时都要高,而且,到了六岁入私塾时,他已经从父母和哥哥、姐姐那里学习和掌握了《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国学经典中的许多基本内容了,这让私塾先生不得不刮目相看,越发让先生充满了孺子可教的信心。

孙家鼐十岁左右,正在他上私塾,学习上打基础的关键性年龄段里,他的大哥、二哥先后考中进士,入朝为官,走上仕途,实现父母所期望的人生奋斗目标。

据《寿州孙氏族谱》记载:孙家鼐的大哥孙家泽,21岁时考中举人,24岁时考中进士,后任职于国史馆。老大孙家泽通过科举成功后,并成为一名京官,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了整个寿州城,父母亲十分喜悦自不必说,弟弟们也深受鼓舞。继而,就在第二年,二哥孙家铎24岁时考中举人,又再接再厉,于两年后,在26岁时,也考中进士,不久被朝廷任命为江西省彭泽县知县,成为朝廷命官。

寿州孙氏“十四房”七房孙崇祖家,喜讯接踪而至,老大老二兄弟俩都在二十几岁双双考中进士,成为双进士及第,这可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轰动了整个寿州城,这在中国科考史上恐怕也是罕见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哥哥们的表率作用,极大地激励和鼓舞了孙家鼐要像哥哥们那样,珍惜家族荣誉,争取早日考取功名。从此以后,进一步坚定了他发奋读书,坚持走科举之路的决心和信心。、

孙家鼐六岁入私塾,十六岁入庠生,受知于学使李公函,并考取秀才。在他十八岁的时候,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迎娶了怀远县宋氏完婚。在这种情况下,孙家鼐虽已成家,但尚未立业,经营好家庭,实现人生理想,成为他的双重目标。在清朝科举制度下,秀才是最低级别的生员,还不够入朝为官的资格条件。要想入仕为官,必须通过科考,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往上爬。从理论上讲,考取了贡生、举人也可以入仕为官。但是,如果朝中没有得力之人举荐,没有突出的才华被朝廷发现,是很难被任用为官的,或者可以通过花钱买通关系而被朝廷任用,那也只能是级别相对很低的官职。所以,孙家鼐决心要像大哥、二哥那样,以自己的实力,通过科考取得进士身份,名正言顺地入朝为官,决不走花钱买官的路子。

婚后的孙家鼐,时常感到自己所确立的愿望与目标还遥遥无期,深感心中的压力与肩上的责任巨大。此时此刻,他安于寿州城的家中,一边刻苦攻读,志在厚积薄发,以期夺取功名;一边帮助母亲打理大家庭中的事务;同时,还要呵护照料侄儿侄女们的成长。青少年时代,对他来讲,还是在愉快和顺利中度过的。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朝夕祸福。就在孙家鼐婚后不久,闻讯大哥孙家泽身体有恙,便领父母之命,日夜兼程,火速赶到了京城。一踏进大哥家的院门,顾不上寒暄,赶紧来到卧室,紧紧握着大哥那骨瘦如柴的双手,看到大哥原本英姿焕发、灵动帅气的面容,多年未见,如今却被病魔折磨成了这个样子:面庞蜡黄消瘦,眼窝深陷,头发凌乱,胡须寸长,显得非常羸弱憔悴。眼观此状,不由得心头一酸,十分难过起来,两行热泪潸然而下,兄弟俩紧紧拥抱,嚎啕大哭起来!孙家泽是看着五弟孙家鼐长大的,孙家鼐始终视大哥为心中的偶像。在兄弟五人中,家泽表现是最为优秀的,尤其是在学习上也是最用功、最上进的,不然他怎么会在24岁就考中进士了呢?

孙家鼐向嫂子详细了解了大哥的病状,嫂子也说出了她们几乎访遍京城的名医方士,处方换了一次又一次,药抓了一批又一批,不但不见病情好转,反而日益加重。这个时候,叔嫂们思来想去,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设法请御医来诊治!私下御医不但需要花大把的钱,而且,还要冒巨大的风险。事到如今,也顾不上那么多了,为了挽救大哥的生命,这下子就豁出去了!几经周折,通过打点关系,有天夜里,终于把御医请到了家里。乔装打扮的御医,一句话也不说,直至病榻,看相把脉后,草草开了处方就匆匆离开了。叔嫂如获至宝,翌日,速到药房抓药,并据御医吩咐,如法按时煎服。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不但病情未见好转,且又进一步地恶化了。千呼万唤,难有回天之力,上天不怜,厄运终于降临了,时至1846年8月14日,大哥家泽,年仅33岁,撒手西去,英年早逝!

在伺候大哥重病的几个月里,这是孙家鼐一生中,最伤心、最难熬的一段时光。噩耗传至朝廷,道光帝感念孙家泽的人品才华,又得知寿州孙氏家族一门数代忠于大清,祖上曾捐巨资支持过地方和国家建设,前朝曾颁给“盛世醇良”匾额,以示褒奖,又念及孙家泽身后遗下二位夫人、八个未成年的孩子,深为惋惜和同情。于是,钦赠孙家泽为工部左侍郎,加三级,户部照例给予遗属以优待。孙家泽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积极向上,聪明好学,孝悌忠义,人品高尚,24岁中进士,33岁官至副部级,由此创下的人生殊荣,永远成为寿州孙氏的骄傲!并为后世子孙树立了光辉典范!

自从送走大哥之后,孙家鼐的担子就更加繁重了,一边承担了照顾嫂子和侄儿侄女的重任,一边刻苦攻读,一期努力获取功名。在他二十三岁时成为拔贡;二十五岁时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孙家鼐在考中举人之前总体上说还是一帆风顺的。可是自从中举之后,一连几次会试都名落孙山,直到咸丰九年(1859),在孙家鼐三十三岁时,终于在殿试一举夺魁中了状元!这已经是他中举后的第十个年头了。因此,在寿州家乡,广泛流传着孙家鼐中状元之前的一些传奇故事。

自从孙家鼐中举之后,家庭和家乡人都对他再进一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因为他的大哥二哥都于早年就考取了进士,三哥四哥也在朝中为官,相比之下,孙家鼐的聪慧和功底远在哥哥们之上,可为什么中举后近十年连考不中呢?在寿县的坊间流传着孙家鼐无意间做了一件蠢事,所以老天罚他背书十年。

有一次,孙家鼐随母亲到城东报恩寺进香,在母亲的提议下,家鼐拜过佛,还抽了一根签占卜前程。抽出的签中有这么四句话:“代人去捉刀,师爷杀妻小,罚背十年书,才得吉星照。”孙家鼐看到这个签后,不经意的摇摇头,他是不信占卜凶吉、求仙问神这一套的,但是,今天看到这四句话后,心中不禁感到了有些惊憾。

孙家鼐的文笔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原来,在州府衙里有一个书办与孙家鼐熟识,有一天,他找到孙家鼐说,他妻子很剽悍,是一个不讲礼教的泼妇,经常打骂虐待他,云云。孙家鼐报以同情心给予好言安慰。过了几天,这个书办右臂用夹板绑着,还吊着背带,满脸委屈懊恼地来见孙家鼐,并愤怒地诉说他的妻子是如何殴打他的,实在忍无可忍,才决心要休了她的。因手受伤,不能提笔,所以就到孙府来请孙家鼐代笔写一纸休书。孙家鼐见那个书办哭丧着脸,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就动了知识分子的恻隐之心,所以,未曾多想就按照他的口述,帮他代写了一纸休书。当时,休妻也是要经过官府的。由于这封休书的文辞恳切,叙说生动,呈递官府后,这个书办就这样达到了休妻的目的。实际上,他口述的只是弄虚作假的一面之词。果不其然,这位用苦肉计实现了休妻阴谋的书办,实际上是另有所爱,故此才采取如此卑鄙的手段把原配妻子给休掉了。后来,他的妻子回到娘家含愤自尽了。娘家人一怒之下告到官府,事情的结果是,该书办受到革职处分,孙家鼐却因此也背上了黑锅。由此因为良心不安,冥冥中受到“再背十年书”的惩罚。当然,这仅仅是一则故事传说而已,不可当真。

事实情况是,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起事,天下大乱。此后,淮北捻军起义,寿州程六麻子率众揭竿而起,各路起义军时而联合,时而火拼,江淮大地,烽火连天,血流成河,哀鸿遍野,已经没有一个安静的学习会考的环境了。咸丰三年(1853),金光筯任寿州知州,率民团备战守城,保境安民。金光筯(?—1857),字濂石,直隶天津人,捐纳通判,分甘肃,署巴燕戎格厅,1851年调安徽,先后任青阳、建平、定远知县。咸丰三年(1853)春调寿州。这年二月,正值太平军势盛之际,太平军水陆并进,克武昌、占九江、直捣安徽首府安庆,三月又占领了江宁(今南京),并改为天京,定都天京。五月,洪秀全北伐,战火蔓延江淮。此时,太平军越巢湖西进,清军连败,寿春镇总兵恩长战死。太平军攻占正阳关,又东进围攻寿州,知州金光筋署庐凤道,率团练数千人于寿州三十铺、两河口(淝水入淮处)一带堵截,双方发生激战。此后的几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反复争夺正阳关。

咸丰四年(1854),孙家鼐父亲孙崇祖一病不起,大哥孙家泽三年前在京任上已经去世,留下一妻一妾和六男二女。其他三个哥哥均在外地当官履职,在战乱之际,都无暇顾及家里,寿州只留下老五孙家鼐一人顶着,这一年他27岁,为了尽孝道寸步不离病重的老父亲。他还自学了中医,希望老父亲病情转好。作为叔叔,他还要安慰照顾好嫂子和侄儿侄女们,同时还要抚养妻儿,大儿子传榕才六岁。国难家愁全部都压在了孙家鼐公身上,如此这般,哪还有心思读圣贤之书啊?

咸丰四年(1854)四月十九日(5月15),老父亲孙崇祖去世。孙家鼐举家“哀毁尽礼”,丧葬善后处理完毕,家中经济已捉襟见肘。到了下半年后,孙家鼐出于乱世中的报国之志,或为了养家糊口补贴家用的需要,不得不出去找活路,经人引荐,就到了寿州州牧兼署庐凤道金光筯府衙里做幕僚,月俸八两,奉命守城和随军征战。那时战事吃紧,他跟从金光筯经常随部队转战正阳关等淮河流域各地。

正阳关系中华名关之一,古称颍尾、羊石城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正阳关地处淮河、颍河、淠河三水交汇处,位于淮河南岸,扼守淮、颍、淠三水之咽喉,是淮河中游重要水运枢纽,有“七十二水通正阳之说”,因得水运之利,擅舟楫之便,商贾云集,市场繁荣,自古就是淮河中游重要货物集散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和重要。明王朝见正阳关是收取商人船民赋税,尤其是收取盐税的好地方,便于成化元年(1465)在此设立征税大关,直属户部管理。明清以来,正阳关一直是商业和军事重镇。

正阳关距寿州城六十里,是寿州城的重要屏障。金光筯率军扼关以御,捻军数次来犯,由于金光筯率军力战,五战皆捷,使安徽重镇庐州守军无后顾之忧,也使太平军与捻军没有实现会师合流,这都是金光筯的功劳。所以,被安徽巡抚福济上疏朝廷以道员记名,署庐凤道。

咸丰七年(1857)春,捻匪进攻正阳关,金光筯偕副都统德勒格尔渡河袭击,击毙捻匪八百余人,追匪七十余里。后闻六安被太平军所陷,金光筯率部回保寿州。太平军大军围攻寿州城,金光筯乘夜雾出城分三路袭击贼营,并发动乡团奋力应之。太平军惊恐溃散,立解寿州之围。捷后,金光筯被授加按察使衔。

咸丰七年(1857)闰五月,捻军攻克正阳。清军都统胜保命金光筋不惜一切代价夺回正阳,金光筯在沫河口架设浮桥先渡马队,继以步兵与捻军交锋。金光筯身先士卒,英勇顽强,立于船头督战。而每逢盛夏之际,淮河水流湍急,金光筯在战乱中不幸左腿中枪,又因缆断舟覆,不幸坠水溺亡。事迹上报朝廷,褒奖“光筯吏治战绩为安徽第一”,诏赠其布政使衔,依赠官赐恤,授予都骑尉世职,谥“刚愍”,建专祠于寿州,以示纪念。

孙家鼐在跟随金光筯随军征战的四年多时间里,到处流动与敌军周旋拼杀,这个时候,孙家庄园、房产亦被兵匪掠夺侵占,家中境况不堪想象。作为金光筯的随从幕僚,朝昔相处,他们还是有着很深感情的,孙家鼐为金光筯忠诚勇敢的事迹所感动,同时,在实践中了解了战场与官场的基本情况,进一步丰富了人生的阅历。在办理完金光筯的善后事宜之后,新任知州上任,因相互不熟悉,这时的孙家鼐,也厌倦了幕僚生涯,便请辞回到家中。

经过清军与湘军合力围剿,加上太平军内讧事变,太平军已成颓废事态,寿州赢来了暂时的安定。孙家鼐公思忖着,家中老少这么多人,每天开门都要花销,坐吃山空呀。于是他与母亲商量,变卖了家中财产,换得本钱,就在城中做起了生意。哪知,生意人有生意人的生存之道,他一个读书人,自有文哲义理的聪慧,却缺乏商人的精明。他讲求诚实信用,但又略显憨厚迂腐,对那些讨价的、赊账的、玩奸耍滑的,都不善于与他们应酬算计,尽待之以义,而亏之以利,其结果,不到半年,赔了个精光。无奈,他写信给正在浙江乐清当知县的四哥孙家丞求援。那个时候,浙江还没有受到匪患,并且,浙江是经济富庶之地,好找活路,求生存。于是,孙家鼐便带上老母亲、二嫂、四嫂等家小十几口人,打点行装,扶老携幼,披星戴月,去浙江乐清投奔四哥孙家丞去了。好不容易走到了江苏盱眙县,又听说太平天国在浙江那里也闹起了兵祸,而且战事吃紧。在这种情况下,哪还能眼睁睁的对火坑里跳呢?于是,就停下来不再前行了。就在全家老小陷于进退两难之际,不幸的事又接连发生了。

孙家鼐拖家带口的一家人,穿戴行装不俗,而且仅仅就是一个青壮年人领着,也许早就被强盗盯上了。就在全家离开盱眙折回寿州的时候,却遭到了一帮匪徒的打劫,孙家鼐为了保护嫂子和妻女不受凌辱,就未做反抗,任凭匪徒将随身银两和首饰细软、以及值钱的东西全部抢光,全家老少经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惊吓,孙家鼐气得更是垂头丧气,而且,在这个时候,还必须得打起精神来,像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安慰母亲、嫂子、妻子、孩子们,所以,反反复复地给他们说,钱财乃身外之物,只要人好好的没有受到伤害就好。由于失去了路费盘缠,孙家鼐领着全家,靠一路乞讨,回到了寿州城的家里。由于妻子一路劳累和在遭劫中受到了惊吓,不足月的次子,不久就降生了,孙家鼐百感交集,取乳名“履未儿”,不幸地是,没过多久,小生命就夭折了。祸不单行,不幸的事一件接着一件,真是应验了“屋漏偏逢连阴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的倒霉事!好像老天爷故意要捉弄人似的,也或许大人物降临到人世间,上天都要安排种种磨难加以考验。不吃人间苦,难做人上人!唐僧去西天取经,不是还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才取回真经的吗?所以,每当遇到艰难险阻的时候,正是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和毅力的时刻。一波三折,好事多磨,也许获取人生价值,其真正含义就在于此。

咸丰九年(1859)春季来临,因太平天国发生内讧后,军事上又接连失败,大清政局稍趋稳定,乙未年会试在京如期举行。孙家鼐由于在前几年经历了多次不幸,在蹉跎岁月里,曾一度失望过、徘徊过。开始,孙家鼐并不想报名,无奈林太夫人执意要让他报名去试一试,看见儿子犹豫不决的样子,林太夫人慈祥的攥着家鼐的手,饱含热泪地对说:“儿啊,这一阵子,你父亲老是托梦给我,知道你因为家里家外的事情,受到了许多磨难和委屈,有些心灰意冷了,但你父亲无论如何让我动员你一定要参加这次会试,你不去怎么能对得起你死去的父亲呢?” 孙家鼐公低头无语,无奈父愿难违,母命难抗,在林太夫人的再三央求和催促下,孙家鼐为了不让母亲伤心,不得不答应母亲的央求,并做出赴京应试的相应准备。临行前,孙家鼐辞别母亲,并深情地表示道:“考上考不上这都属最后一次了,以后您老就不要再为儿的事操心了。”母亲眼泪汪汪地望着儿子,默默地点点头。

咸丰九年(1859)春闱殿试在保和殿举行,监考官是军机大臣肃顺,一切按计划进行。有个叫高心夔的举子,有些才华,与肃顺挂上了关系,肃顺一心想让高心夔殿试夺魁,于是就使出了一些花招。肃顺在考场上高声喊道:“时间有限,都快快答题。”但又趁人不备的时候,向正在考试的高心夔使了一下眼色,高心夔心领神会,结果第一个交了卷。这时,肃顺马上下令,撤卷收场。按规定应该在天黑以后或最后一名举子交了卷子后,才能结束殿试的,显然这是违反考场规定的。可是,肃顺是监考大臣,谁敢说个不字?只有收场撤卷。这下可害苦了那些十年寒窗读书的举子们,很多人思维试卷都未能答完,甚至有的只答了一半。这里明显有名堂,但是,谁也不敢提出疑义来。可是,举行殿试,除了监考大臣之外,还有阅卷大臣。考试完毕,由阅卷大臣负责拟定前十名,供给皇帝圈点名次,这样监考大臣也就无权干预了。结果,高心夔却被排在了十名之外。肃顺得知消息后,就在皇上钦点状元的当天,向咸丰提出这十人非真正俊才人选,是由于阅卷大臣们有私心而确定的,要求重新阅卷。但阅卷大臣人多势众,集体进行反驳,并揭露了他违反规定提前撤卷的问题。两派在金殿上争吵不休,互不相让。咸丰帝见此情形,勃然大怒,把桌子一拍说道:“如此争吵,成何体统,朕自有主张!”

于是,咸丰帝让前十名的举子都叫到金殿上来,以大清国立朝以来的兴盛为题,让他们当场撰写出一副对联作为再次考试。有的不知所措,有的抓耳挠腮,孙家鼐博学机敏,沉着应对,他不但经典义理功底深厚,而且音韵诗对造诣也很高。他即兴发挥,遂撰写了一副对联:“亿万年济济绳绳,顺天心,康民意,雍和其体,乾见其行,嘉气遍九州,道统继羲皇舜尧;二百载绵绵奕奕,治绩昭,熙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庆云飞五色,光华照日月星辰。”

这副对联既歌颂了清王朝的丰功伟业,又把大清国二百多年的历史及“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历代皇帝的年号,一一对应,将其十分巧妙地嵌于对联之中,对仗严密贴切,比喻有夸张而不显浮华,颂扬而不显谄媚。结果,咸丰帝看后,频频点首,赞口不绝!惊呼:“妙!妙!妙!”于是,朱笔提起,钦点孙家鼐为头名状元!

至于民间传说孙家鼐在参加殿试时,把董仲舒的“舒”字误写成“书”字,便有了“别字状元”的传说,其实这是杜撰而已,不必信以为真。查看孙家鼐在殿试时所写的策题,根本就没有“董仲舒(书)”三个字。全文共计1970字,从崇学、课吏、正儒、治军四个方面论述,一口呵成,酣畅淋漓,才华横溢,充分彰显了孙家鼐博学扎实的国文功底和高屋建瓴的时事眼光,以及令人折服的理性睿智。之所以能被阅卷大臣一致选定进呈而被皇上认可钦定,那绝对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的真才实学,才能达到如此高的标准!

孙家鼐进京赶考时,借住在安徽老乡王伍和的家里。当天会试结束之后,王伍和问他考得怎么样?因为会试提前撤卷,时间紧张,孙家鼐未来得及校对就匆匆交卷了,心中也没有底,就平平淡淡地随口回答道:“已经完成任务了,明天就可以返乡了”,似乎表示出有点闷闷不乐、漫不经心的样子。王伍和看他老实巴交的,朝中又没有人做后台,就半开玩笑地说道:“你要是能考上状元,我就把我的‘王’字倒写!”实际上‘王’字倒写不倒写,不还是个‘王’字吗?这纯粹是老乡之间的有意打趣而已。

哪知道,皇榜一公布,头名状元尽然就是孙家鼐!这天,礼部官员们领着孙家鼐来到太和殿的丹陛前,鳌头下,举行“独占鳌头”仪式,并游街喝彩亮相,由礼部专业礼仪人员,用大红绸子披在孙家鼐的身上,前后装饰成十字状,胸前戴上大红花,头上戴上状元帽,状元帽的左右各插上一枝用镀金铜片制作的金花,光彩夺目,十分漂亮!孙家鼐骑上高头大马,身着新科状元服饰,前面有人牵马,又有一班锣鼓队鸣锣开道,吹吹打打,后面众人簇拥而行,从长安门出发,穿过宣武门,一路亮相,众民喝彩,好不热闹!最后,缓缓走到了位于延寿街的王致和酱园厂,真是“数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更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壮举和无限快慰!

锣鼓声传来,正在干活的王伍和放下手中伙计,赶紧出门看热闹,一瞧,一匹高头白龙大马上,端坐着穿红带花的人,好像是安徽老乡孙家鼐,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定神仔细看了看,果不其然,还真是他!他还是不相信,就问领头游行的人,这新科状元是谁?人家告诉他:今年头名状元是你们安徽寿州孙家鼐!他这才似乎从梦中惊醒一样!这时的王伍和,双腿一软,扑通跪在地上,大喊:“文曲星饶命啊!饶命啊!……” 队伍里和看热闹的人们,一下子被王伍和这个举动搞得有些莫名其妙。后来得知因新科状元孙家鼐就借住在他家这里,大家也就猜出几分缘由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