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52万亩,比上年减少1.4%,粮食总产288.45万吨,比上年增加1.3%。
“菜篮子”供应充足,全年瓜菜播种面积74.6万亩、产量132.7万吨,分别增长3.6%和5.3%;猪、牛、羊和家禽分别出栏159.8万头、9.89万头、79.76万只和5186.7万只;全市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为24.76万吨、10.97万吨、4.32万吨、18.8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5%、1.5%、-4.42%、2%。
过去一年里,全市农业系统大力实施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强化举措,克服了宏观经济形势下行、遭遇严峻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等不利因素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健康发展、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
据国家统计局淮南调查队统计,2017年淮南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0.9元,同比增长9.2%,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速提升了2.2个百分点,在全省16个地市中居第七位,较上年前进了9位。
2017年,市农委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思维,“改字当头”,多措并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产环节源头“改”,调优了种养业结构。对去年秋冬因雨无法播种的耕地,我市组织动员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全力“以经补粮”,推广稻虾连作、稻鳖、稻鱼共生等新型种养模式6万多亩;开展亩产千斤粮、亩收千元钱的“双千田”示范1万多亩;旱作区大力推广间作套种,全市间作套种面积5万多亩;全市瓜菜播种面积50.1万亩、产量99.8万吨,分别增长5.6%和7.2%。经营方式配套“改”,扩大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我市加大扶持力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全年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381个,比2016年底增加291个;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1154户,比2016年底增加322户。结合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加快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加工环节重点“改”,延伸了农产品产业价值链。我市出台了《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从2017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2500万元,专项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46家,较年初增加40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82家,较年初增加7家。全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65亿元,增长6%。新兴业态创新“改”,大力推进了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引入了京东、苏宁易购等网商自建农产品自营平台,将我市农副产品、名优特产品和农村休闲服务等纳入自采渠道并进行网上销售。加强与阿里巴巴、苏宁云商等全国知名电商平台的合作,开设了淮南馆,带动农副土特产品上网销售。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数量超过100个,全年累计实现网上销售额超3亿元,较上年增长150%以上。
截至2017年底,我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46家,较上年增加40家,其中省级28家、国家级1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82家,较上年增加7家。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65亿元,增速6%,全省综合排名第4位。
围绕农业主导产业,我市多措并举重点培育一批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品牌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引领行业发展的“甲级队”和“排头兵”。从2017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2500万元专项资金(在全省率先安排专项财政扶持资金),在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升级、银行贷款贴息、农业招商引资等7个方面,对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进行定向精准扶持。
我市实施领军企业培育工程,重点培育航空食品、粮油加工、大豆加工、果蔬加工和肉类加工等产业领军企业,推动乳制品、豆制品、杂粮饮品、淮南牛肉汤等品牌向“安徽品牌”升级。2017年全市新认定的淮南著名商标企业33家,其中农产品企业17家,占总数的51.5%。寿县草席获中国驰名商标,淮南麻黄鸡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我市大力实施招商带动战略,找准资源和区位优势,瞄准全球500强农产品加工企业精准招商引资,寿县温氏集团60万头生猪、凤台县100万头养猪、国电投集团16亿元“渔光互补”等一批农业大项目先后落地。
作者: 苏强 汤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