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精彩转型看审计

2020年11月16日 10阅读 来源:淮南日报 2014/4/15

——写在淮南市审计局荣膺国家审计署集体三等功之际

近日,国家审计署对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进行表彰,淮南市审计局被授予公务员集体嘉奖,荣膺集体三等功。这是该局连续第三年受到国家审计署表彰,也是建局以来获得的最高殊荣。

近年来,市审计局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审计转型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在加快推进“四争”目标、建设美好淮南征程中,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是审计转型的“航向标”

淮南审计将自己定位为党委政府的“参谋”,人民群众的“眼睛”,公共资金的“守门人”。该局紧扣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加强宏观调控政策执行情况审计监督,开展各种专项资金审计,全面跟踪政府资金运用,既保证了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顺利实施,又有效防范和控制了风险。在如火如荼的“大建设”中,“审计元素”频频闪现:制定出台《淮南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办法》和《淮南市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操作规程》;创新管理模式,根据投资概算对项目进行分类管理;通过建立投资审计“经验值库”等方式,着力构建具有淮南特色的“制度办法引领、国家审计主导、社会中介参与、内审专家补充、全过程跟踪监督”的政府投资立体审计新模式,逐步实现政府投资重点建设项目审计全覆盖。仅2013年,该局就对多个政府投资重点项目进行了竣工决算审计,核减工程价款2.82亿元,看紧了政府的钱袋子。

与群众期盼同频共振,是审计转型的“生命力”

民之所盼,即审计情之所系。三年来,市审计局先后对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30多项民生工程进行专项审计调查。通过审计,历数改善民生的喜人成果,指出资金管理上的缺失和漏洞,提出整改意见和问责建议,确保了各项惠民政策落在实处。市审计局还在全省率先开展村级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2009年以来,共对104名村级负责人进行了审计,查出各类违规资金1.98亿元,移送纪检监察部门19人,有力加强了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淮南审计立足我市资源型城市特点,在全国率先出台政府性规章《淮南市资源环境审计监督办法》,并于今年组织实施电力企业大气污染治理、城市污水处理两个专项审计调查,标志着淮南资源环境审计监督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有力推动了我市生态文明和“两型”城市建设。

与强基固本上下呼应,是审计转型的“路线图”

审计转型,需有顶层设计。为适应新时期审计工作形势,市审计局结合实际,深入调研,草拟了《淮南市政府性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同时,制定了《淮南市2013——2018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淮南市审计局工作规则》等制度,不仅为审计工作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使审计转型有章可循。审计转型,需要夯实内功。为切实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2013年,全市审计机关开展了“质量提升工程”,严格执行审计项目闭环管理和精细化管理,不断健全和完善审计质量标准体系和保障措施。同时,将转型战略目标细化为审计工作具体目标,在审计内容、组织方式、现场管理、成果运用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审计转型,还要有一支善打硬仗的“铁军”。该局以打造学习型机关为突破口,着力加强复合型审计人才、专业领军人才、业务骨干人才和青年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认真贯彻执行审计纪律“八不准”和中央八项规定,切实把“实”、“高”、“新”、“严”、“细”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并通过干部交流轮岗、选拔任用竞争上岗等措施,鼓励审计干部争先创优、“跳起来摘桃子”,全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文明和谐的审计干部队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向审计提出的新要求,面对法制建设为审计提供的新空间,面对社会各界对审计提出的新期待,审计转型,淮南仍在探索。

作者:祁昂 崔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