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扶智扶志双拳合力拔除穷根

2020年11月16日 10阅读 来源:淮南日报 2018/1/23

初冬时节,万博科技职业学院新桥校区奠基仪式在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举行,这是新桥国际产业园引进的第一所大学。学校的入驻为寿县这个国家级重点贫困县提供无穷的智力支持,开启了寿县脱贫扶智新征程。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33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寿县克服重重冲困难,大力发展脱贫攻坚“十大工程”,2017年完成2.275万人口脱贫、25个贫困村出列的年度脱贫任务,脱贫步伐稳健。

从鼓起口袋到富了脑袋

“钱袋子鼓了也许还会有瘪下去的时候,只有把扶贫要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输血/'转化为‘造血/',才能真正拔掉穷根子。”寿县扶贫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只有把提升贫困户就业技能抓在手上,才能降低返贫风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全县才能在2018年如期“摘帽”。

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寿县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充分尊重贫困户生产发展自主权,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园、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截至目前寿县已安排产业扶贫项目474个,投入扶贫资金1.25亿元。通过自身发展和各类带动,贫困户不同程度地鼓起了自己的口袋,找到了致富的路子,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随着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寿县的脱贫攻坚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关注贫困户的“口袋”,而是更加在根本上关注贫困户的“脑袋”。

于是,淮南师范学院与寿县炎刘学区合作,开展实施了教育精准扶贫大学生顶岗支教活动,有效缓解了炎刘学区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现状,开创了教育扶贫的“炎刘模式”;引入江苏六家职业技术学院与寿县六家高中结对合作,共同在招生就业、教育改革、教育精准扶贫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开创“苏皖一家亲”教育精准扶贫,以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脱贫;2017年县内教育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4367人、2226.8万元……

这一条条“智力支持”为贫困地区的学子连上了“天线”,他们享受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有效的阻碍了代际贫困。同时,“智力支持”也接上了“地气”,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也享受到免费就业培训。

在上海一家养老机构里,来自寿县炎刘镇三关村徐斌“升官”了。他从一名普通护工变成了专业护理师,工资也翻了一番。去年春天他特向单位请假回到家乡学习,顺利拿到了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只有掌握了就业创业的技能,贫困户才能实现持续增收,彻底摘掉穷帽子。”寿县人社局负责人介绍,2017年寿县共开展技能脱贫培训38期,实际培训贫困人员1749人,通过精准扶贫“技能培训”,让贫困人口练就一技之长,把过去“体力型”劳动力变为“技术型”劳动力,有效增强了贫困户在扶贫攻坚战中的“战斗力”。

从扶正肚子到挺直脊梁

春节临近,寿县八公山乡郝圩村贫困户王士兵,承包的鱼塘里的育肥虾壮,来往买鱼的商贩门庭若市,正在岸边的王士兵和他的残疾人伙伴干劲十足,脸上洋溢着喜悦。

王士兵因小儿麻痹症,父亲早逝,生活一度困苦不堪。郝圩村扶贫专干在入村走访,精准识别的时候了解到王士兵的情况,鼓励他振作起来,再次创业。王士兵把目光聚焦在八公山的好山好水上,想利用优质的自然资源搞生态养殖。于是,他拿到了“金融扶贫”为贫困户评级授信量身定做的第一笔贷款,租用了村集体的一口鱼塘,放下了第一尾鱼苗,开始了脱贫路。

扶贫先扶志,越是贫困地区越得有精气神儿。“因病致贫、因学致贫都不怕,最怕一蹶不振。只要贫困群众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干劲,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扶贫工作不仅仅是让贫困户填饱肚子,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挺起脊梁,激发贫困户脱贫内力。”田雪峰认为。

采访结束时,寿县负责人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做到真脱贫、脱真贫,全面小康路上,我们决不漏掉一户、决不落下一人。”

作者:周莹莹  熊文田  汤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