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与央企合作着力战略转型,着力合作共赢,加快优势主导产业、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壮大,为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国字号”集结入淮劲推转型发展
中电科八所光电产业园、中移动(安徽)数据中心、中建材凯盛重工光伏新能源智能装备、中国医药集团国瑞药业、中储粮粮食储备库、中节能光伏电站……这一个个闪耀着央企金字招牌的合作项目分别在我市落地、开花、结果,为我市转型发展注入一股来自“国字号”的强劲动力。
着力战略转型,着力合作共赢。今年以来,我市央企合作充分利用央企资源,加快优势主导产业、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壮大,取得了显著成效。
1至10月,新签约项目任务完成数为96.36亿元,完成省下达任务目标的122.99%;新开工项目完成数为105.6亿元,完成省下达任务目标的105.61%;新竣工项目完成数为76.66亿元,完成省下达任务目标的112.19%;实际完成投资73.59亿元,完成省下达任务目标的101.10%,提前两个月全面完成了省下达的央企合作四项任务指标。
谋划项目 精心储备
谋深谋细谋实项目,谋划储备项目,是推进央企合作的基础。
结合产业升级大背景和“235”产业转型路径,我市着重围绕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旅游文化、光电新能源、现代医药等产业进行项目谋划,编制了一批与央企合作项目。
今年2月,在北京举办的央企助推淮南转型发展合作项目推介会上,我市重点推介了15个优质项目,总投资803.5亿元,涉及新型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大数据、光电新能源、军民融合等八大产业。今年7月,我市又结合实际,编制出台了《淮南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央企合作招商指南》。
谋划好项目是前提,还要选择好项目,落实好项目。我市将央企合作四项指标任务分解到县区(园区),共同促进全市上下形成推动与央企合作的浓厚氛围。各县区(园区)和相关部门把央企合作工作从一项部门工作提升为政府“一把手”工程,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在项目推进的各个环节明确时间节点,责任到人。
跟进项目 精准对接
谋项目抓项目盯项目,最终还需要落地发展,带来实际效益。今年以来,我市主动对接,积极跟进,“国字号”企业集结入淮,热火朝天向前推进,经济新动能积聚,迸发强劲发展活力。
中电科八所光电产业园全面开工建设,3栋厂房主体完成,科研楼已经越出地平线;
中移动(安徽)数据中心一期建成具备装机运营条件,已有腾讯、优酷两家客户的内容引入业务入驻,二期工程正在设计阶段,计划启动建设三号生产楼;
中建材凯盛重工光伏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完成设备招投标,预计年底土建部分开工建设;
中国医药集团国瑞药业二期正在准备招投标,预计年底开工建设;中储粮粮食储备库开工建设,预计明年一季度建成;中节能光伏电站完成项目核准,一期20MW建成投产并完成并网发电;卫星综合应用产业园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一个个央企合作项目分别在我市落地、开工、竣工、达产,我市央企合作工作硕果累累,成绩显著。
保障项目 精细服务
主动服务,优化环境,为央企合作项目在淮顺利实施推进保驾护航。
我市牢牢把握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具体化的主线,定期召开项目调度会,梳理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针对重大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多次开展现场办公,积极协调解决,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加快项目建设。
总投资267亿元的中安煤化工一体化项目由于项目重大调整而一度出现波折,经过省、市、省国资委和中石化多次会商,项目于1月20日顺利复工建设,并将于明年底建成投产。
考核督查也是保障央企合作项目实施的重要一环。市政府将央企合作四项指标纳入对县区(园区)经济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把引进与央企合作项目作为全市招商引资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确保压力层层传递。通过考核与督查并举,我市央企合作工作真正做到了信息掌握准确,统计口径一致,任务分解到位,指标调度及时,考核奖惩分明。
作者:周玲 汤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