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综述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今年以来,我市农村党建围绕“抓规范、促提升”的工作思路,凝心聚力抓基层,全力以赴打基础,切实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有效夯实了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组织保障。
以“三个强化”为抓手,压实农村基层党建责任
抓好农村基层党建,关键在党委重视、责任落地。
我市突出强化目标任务、清单指导及协调推动,有效推动了各级党委抓党建主体责任及书记第一责任落实。一是明确目标责任。年初,市委与县区委、县区委与乡镇党委分别签订基层党建目标责任书,并强化督促检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二是强化清单指导。市委组织部每两个月制定《县(区)委基层党建工作任务清单》,县区、乡镇逐级下发具体任务清单,做到责任清单化、工作项目化、履职精准化。三是强化协调推动。市委书记半年一总结,县区委书记每季度专题听取汇报,市委组织部定期召开推进会。今年以来,我市召开基层党建推进会4次,编印《基层党建工作简报》5期,积极推广基层党建好经验好做法。
以“三项工作”为重点,提升农村党建工作水平
突出重点,才能有的放矢。
我市紧紧抓住农村党建关键环节,以重点推进带动全局发展。一是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建立健全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工作长效机制,围绕“六查六治六提升”,确定39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目前完成35个村的整顿,解决群众关注问题113个。二是开展村党组织量化考评。对全市村党组织2014年工作开展量化考评。经抽查复核,确定优秀村党组织75个、较好216个、一般258个、较差12个,进一步激发了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激情。三是开展城乡结对共建。制定下发《关于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采取“1+3”联建模式,共建立1748个联合党组织,实现了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全覆盖。截至目前,已开展共建活动3100余次。
以“四支队伍”为关键,加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
我市通过培训育能、监管并重、储备力量等方式,着力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建设。一是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对50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开展示范培训,在全省率先完成村党组织书记轮训工作。落实省委“523工程”,全面完成村干部学历教育工作。二是加强选派干部工作指导。在60名第六批选派干部的基础上,向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新选派68名机关优秀干部任第一书记,实现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全覆盖。三是加强大学生村官培养使用。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选调生成长成才“双百计划”。目前全市共有大学生村官218人,96人进入村“两委”,46人担任第一书记,7人挂任乡镇长助理,5名优秀村官安排进入乡镇事业单位,3名优秀村官被评为“全省优秀大学生村官标兵”。四是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在全市农村党员干部中,围绕“八个一”要求开展“固教育活动成果、促农村全面小康”主题教育活动。同时,不断深化“双培双带”、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载体建设,促进党员作用发挥。
以“四类指标”为核心,夯实农村党建工作基础
“再苦不能苦基层,再穷不能穷党建”。
我市以“四类指标”为核心,加大对农村党建的人力及财力投入,截至目前,已投入农村基层党建资金9000万元,保证了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阵地议事。一是组织委员全覆盖。全面配齐了46个乡镇组织委员,专职开展农村党建工作。二是集体经济消“空壳”。制定下发《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助推各村结合实际发展集体经济,全年将消除“空壳村”68个。三是经费待遇有提升。将村党组织工作运转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平均每村每年不少于2万元。实行村干部工资级差化管理,平均报酬每人每月增加700元以上。为7201名离任村干部发放补助。四是场所建设促达标。指导县区对不达标的144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逐一制定建设方案,确保完成年度108个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任务。截至目前已建成56个,在建52个,11月底前将全部建成。
作者:张静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