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商务经济运行综述
2013年,面对国际市场萎缩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围绕“超平均、争上游”的目标,我市商务系统坚定落实市委、市政府“四争”发展战略,紧抓机遇、砥砺奋进、内外发力,拉内需、增外资、扩外贸,全市商务经济呈现消费市场活跃、投资势头不减、出口大幅增长的蓬勃发展势头。
市场“消费”稳健前行
多年来,我市消费规模在全省一直靠后。为甩掉这顶“落后”帽子,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我市去年商务工作着力突出限上商贸企业,围绕汽车、建材、通信、餐饮等消费热点,加快城乡市场建设,改善消费环境,努力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
从2013年1—11月份来看,我市累计实现限上消费品零售额99.6亿元,增长14.9%。限上商贸企业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和规模聚集效应,限上零售额增速呈逐月走高趋势,11月当月增速达到21.3%,增幅全省第4位,也创2013年以来月度增幅最高,有力带领消费品市场逐月回升。去年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07.3亿元,同比增长13.6%。目前,全市已拥有商业网点7783个,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89个,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市场20个。全市商贸行业从业人员超50万人,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商务经济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30%,已成为城乡人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主要源头。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三分之一,是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市商务部门还深入实施“放心菜、放心肉、放心店、放心早餐、放心家政”五位一体放心体系,大力发展“民生商务”,释放内需潜能。全市新建成标准化菜市场10个、公益性菜市场2个;累计建成标准化菜市场46个,其中投入使用37个;建成公益性菜市场3个。全市生猪定点屠宰场所由36个压缩至4个;新建放心店16个,累计建成71个;新建早餐网点66个,累计建成246个(餐车228个、早餐亭18个)、牛肉汤连锁店46家;培育家政龙头企业2家。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惠民工程,其中向省商务厅推荐上报“农超对接”超市4家,农业合作社4个。全市累计建成配送中心13个、农家店1183个,实现乡村全覆盖。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起草并组织专家评审了《淮南市城乡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
在着力扩大消费、便民惠民的同时,我市商务部门充分发挥“市整规办”牵头作用,加大市场经济秩序整治力度,加强市场监管和调控,保障市场供应,维护市场平稳运行。全市累计整治重点区域115处,捣毁窝点10个,取缔各类无证经营户245户,查处各类经济案件420件,办结320起。针对猪肉市场价格波动,将市级生猪活体储备由8000头增加至10000头,建立猪肉储备500吨。生猪定点屠宰、酒类流通、二手车、拍卖、典当、成品油等特殊行业规范有序。
商务“投资”快马加鞭
投资需求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去年一年来,我市商务部门以商贸重点项目为着力点,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质量。集思广益,科学谋划,补充完善全市服务业项目库,调整充实项目189个,总投资1403.62亿元,其中续建项目64个,投资535.58亿元;开工项目57个,投资382.88亿元;谋划项目68个,投资485.16亿元。东方国际购物中心、海沃·世贸商城、万国广场、淮南国际汽车博览城、淮南浙江商城、淮南国际商城、西部商贸文化城、熙城购物公园、亿联·皖北五金家居城、淮南文商城等10个项目,投资总额就达99.8亿元。
全市商务部门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保持投资势头不减的重要推手,利用项目、服务、载体、机制这四大工作抓手,通过产业链招商、重点区域招商、产业集聚区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和经贸活动招商等多种方式,组织了一系列投资促进活动,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持续承接优质国际资本转移,努力扩大利用外资总量。今年招商引资呈现出重点项目多、投资额度大、投资领域广、科技含量高四大特点。皖港经贸交流活动中,签约平圩电厂四期等4个项目,投资总额25.68亿美元;第八届中博会中,对外推介项目133个,投资总额251亿美元;第十七届投洽会中,向客商推介项目33个,投资总额达668.4亿元。在项目上,我市紧盯基础比较好的港台地区,深耕细作,对已签约的外资项目和在建项目紧盯不放,建立对接机制和推进机制,加快项目落地和开工建设速度。在服务和体制上,我市建立了领导联系制度,工作帮办帮扶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外资企业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去年1至11月份,我市吸收外商直接投资2.21亿美元,增长26.8%。
外贸“出口”迅猛提速
去年以来,我市外贸进出口工作在壮主体、扩规模上下大工夫,一方面壮大骨干企业,对富登服饰等49家骨干企业,采取一对一跟踪服务和“一企一策”的个性化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培育中小企业,不断引入外向型企业,加大外向型企业比重,全市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2家。同时积极改善外贸环境,出台了《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实施意见》等外贸促进政策,从进出口鼓励、企业培育、参展补贴等多个方面给予外贸企业实实在在的支持,实现外贸促进政策叠加全覆盖。在全省16个市中率先召开了政府·海关·企业共促外贸发展对话会,支持日芯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申报了自用型保税仓库,获得海关A类企业资质企业达到10家。继续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扶持,覆盖全市15家出口企业,总投保额近1600万美元。
数据显示,去年1至11月份,我市累计完成进出口4.69亿美元,同比增长51.11%,增幅居全省第2位。其中:出口3.87亿美元,同比增长80.94%。企业出口市场日益多元化,先后参加了第23届华交会、第113和114届广交会、首届上交会、安徽(合肥)台湾名品博览会、第15届高交会等境内外展会,对外贸易国家和地区达到132个。在产品“走出去”的同时,我市还积极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水平仍逆势“飘红”,全年境外投资2731.5万美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增长6.5倍,增幅居全省第3位。
作者:武春晖 吴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