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淮南市大通区桃园居老年公寓院长杨萍一家
有这么一家人,他们做着几百、上千万的生意,却住着70多平方米的旧房子;有这么一家人,他们虽有各自的忙碌,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办一所最好的老年公寓,让老人们不再孤独。这是一个互帮互助、幸福美满、处处充满爱的家庭。他们就是我市大通区桃园居老年公寓院长杨萍一家,近日,他们被省妇联推荐作为全省五户家庭之一参加全国“最美家庭”评选。
夫妻相互扶持 患难更显真情
杨萍一家居住在一栋90年代建成的旧楼房里,在70多平方米大的房子里,记者看到房间摆设很简单,家电设施较老旧。
1994年,由于体制改革,在市物资局工作的倪士纪下岗了。此时,妻子杨萍没有一点埋怨,而是安慰他“再想想别的出路”,并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做两份工作。然而,1996年,杨萍所在的工厂也破产了。为了维持生计,夫妻俩卖过保险,摆过地摊……生活特别艰苦。直到1997年,杨萍应聘到华联商厦企管科工作,丈夫倪士纪找亲戚朋友东拼西凑了些资金,跟人合伙做起了钢材生意,生活才慢慢有了起色。
“2003年,我注册成立了公司。”倪士纪感慨地说,妻子杨萍为了支持他创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获得了经济师中级职称和会计从业资格证,帮助管理财务。丈夫诚实守信,妻子精打细算,公司的生意很快红火起来。
热心公益事业 传递人间大爱
勤劳致富之后,杨萍一家不忘回报社会,夫妻俩经常带儿子去敬老院、孤儿院献爱心。一天,在一家农村敬老院,当杨萍把糕点送到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手上时,老人竟然抽泣起来。“那一幕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经过反复思索,杨萍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办一所老年公寓,亲自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让孤独的老人不再伤心流泪。2010年,杨萍一家投资近200万元,在自家的老宅基地上建起了桃园居老年公寓。
养老事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怕老人吃不好、睡不好,怕老人磕着、碰着、身体不舒服,怕老人闹情绪、不开心……自从办起了老年公寓,夫妻俩两三天都难回一趟家,不仅把做生意赚的钱陆续都投了进来,所有的时间、精力也几乎全放在了这。为了更专业地为老人服务,杨萍去北京参加了全国养老护理员院长培训班,先后获得“养老护理员”中级和高级职称。她还多次派员工到北京学习培训,并买回教学片对护理员进行全员培训,使每个护理员都能各尽其职。如今公寓有管理和服务人员31人,110位老人在其中安享晚年。
4月13日上午,记者走进桃园居老年公寓,四栋红色的楼房耸立眼前,门前空地上,老人们有的围坐一堆打麻将,有的在下棋,有的在聊天,气氛其乐融融。水塘上新建的一个近60米的T型竹艺长廊上,能自由活动的老人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做健身操,个个精神矍铄。“奶奶90多岁了,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怕影响家里人工作,主动要求来老年公寓生活。”利用周末时间前来看望奶奶的蒋硕愉快地说,这个公寓环境好,设施齐全,服务到位,老人在这生活得挺开心!
父母言传身教 孩子深受影响
参加淮南市慈善协会“一千元帮助一个贫困母亲”活动,一次就拿出1万元帮助了10位贫困母亲;加入志愿者队伍,多次参与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逢年过节把社区五保户接到老年公寓一起过节……夫妻俩事业有成后,始终不忘公益事业。
他们下岗不落志、创业不言败、以小爱凝聚家庭,以大爱温暖社会的高尚品质也深深影响了儿子倪龙洋的成长。2011年,倪龙洋高考失利了,倔强的他决定一个人去六安毛坦厂中学复读。2012年,倪龙洋高分顺利考上了南京财经大学,实现了人生的一次跨越。
“父母对老年事业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真挚的感情,这份执着和奉献的精神感染了我,我一定会继续传递爱心。”倪龙洋自豪地告诉我们,只要放假回淮南,他都会去老年公寓当义工,照顾老人、陪老人聊天,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作者:何婷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