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区加强基层党建促进和谐发展
一个个非公党组织在基层建立,一批批优秀党员干部走进乡村社区,一条条致富信息传到千家万户,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在八公山下高高飘扬……
近年来,八公山区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强队伍 夯实基层堡垒
日前,八公山区将20余名非公企业管理人员和热心党建工作的党员充实到党务工作人才库。这些“党务工作人才”将与非公工委成员、88名党建指导员相互配合,帮助企业积极开展“双强六好”评选活动和“创建服务型党组织”活动,推动非公党建工作全面开展。
一个党员一面旗。围绕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八公山区狠抓党组织书记、党员干部、党务干部和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通过公开选拔、组织选任等形式,调整任命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年富力强且熟悉党务工作的同志担任经开区、乡镇党(工)委副书记,选派优秀党员干部担任行政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同时,依托省内高校、区委党校和远程教育三大平台,建立三级培训体系;依托区委党校,积极与农林、科技、就业等部门合作,对村社区干部、党员等进行农技、法律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
建阵地 提升服务水平
近段时间,八公山区各村、社区的党员活动室里异常热闹,有的返乡农民工党员在这里通过远程教育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有的社区党员组织群众在这里开展新春文体活动,还有的村干部“闲不住”,在这里开起了农村发展“务虚会”……
党员们对这块“阵地”有着不同的称呼。“培训室”——基层党组织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提供技术咨询、观看种养技术电教片等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技能、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使之成为“加油站”。“娱乐室”——基层党组织在周边修建了篮球场、文化健身广场等,并组织开展喜闻乐见的秧歌、健身操等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便民所”——基层党组织利用活动场所开展发放各类补贴资金,办理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业务,并积极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致富能手等文明户评选活动。“信息站”——基层党组织在活动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栏和政策宣传栏、信息发布栏,及时公布群众关心、关注的村(社区)事务,打造党员群众信息传递通道。
创载体 搭建工作平台
近年来,八公山区各村(社区)结合自身实际,搭建惠民综合服务平台,推行“一居一品”特色服务,开展“老弱残看护园”、“人民调解指导员”、“法官进社区”、“雪梅调解室”、“慈善福彩爱心圆梦”大学助学等特色活动,为辖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平台,也成功地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党员服务品牌。
该区把创设活动载体、突出实践特色作为基层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切入点,推进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融合发展。各基层党组织结合自身实际,找准目标,创新载体,不断提升基层党建水平。在农村,围绕“抓规范、促提升”,全面推进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在城市,围绕“强功能、优服务”,全面推进街道社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在机关,围绕“转作风、提效能”,全面推进机关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在非公组织,围绕“抓党建、促规范”,全面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在事业单位,围绕“强堡垒、重引领”,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强保障 增强发展动力
近日,八公山区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等6个文件,为今年的基层党建工作画好了“路线图”,也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为了推进基层党组织高效运转、保持活力持久,八公山区积极构建基层组织建设保障机制,将基层党建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推进经费保障制度化。并积极落实村(社区)干部“一定三有”政策,实行村干部岗位目标管理考核制度,推行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相结合的计酬方式,确保农村(社区)干部工资待遇达到省定标准。与此同时,2014年整合部门项目资金,支持农村(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新建、扩建17个农村(社区)党员活动室,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面积均达到200平方米以上。
作者:何婷婷 缪亚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