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民生改善,实打实的获得感

2020年11月16日 10阅读 来源:淮南日报 2018/1/16

盘点2017年,大通区人民收获满满:“脱贫了”、“涨工资了”、“搬新房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张张开心的笑脸,汇成了一幅温暖的民生画卷。

2017年以来,大通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共享发展成果,群众日子越过越好

2017年,大通经济稳中向好,各项民生指标也在各自的刻度尺上持续攀升。

数一数钱包,“获得感”越来越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34元,同比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35元,同比增长9%,居民收入增速再次“跑赢”GDP增速。

掂一掂“饭碗”,就业风景很好。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67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04人。

算一算脱贫,减贫成绩喜人。5个贫困村建设的350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窑河渔场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等收益资金发放到位,为112户贫困户申办小额信贷479.36万元,出台支持特色种植养殖政策,促进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增收;实施贫困村8条7.447公里村级道路建设和238户贫困户房屋维修新建;预计全年实现脱贫339人。

看一看保障,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完成城乡居民养老、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参保参合5.1万人、3.34万人、8.87万人;全面提高农村五保、城乡低保、孤儿基本生活等保障标准,全年发放低保、五保、优抚、残补等各类救助资金2750万元、惠及7.8万余人(次)。

说一说教育,教育优先发展。投入义保经费702万元,完成12个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初步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核制度,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县区国家复查验收。

聊一聊医疗,群众“病有所医”。在全市率先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创建省级新家庭计划、启用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信息化系统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系统,完成家庭医生签约9万人。

算一算投入,“真金白银”保民生。全年民生支出4.2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5.4%;高标准完成年度24项民生工程,累计拨付资金1.5亿元,区级配套4000万元。

民生不停步,今年民生更温暖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018年,大通区将紧紧围绕十九大报告描绘的民生新蓝图,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让群众生活越过越美、精气神越来越足。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继续完善并落实教育、健康、基础设施建设、社保兜底等“十大工程”精准扶贫政策,确保贫困户真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严格落实考核评估和奖惩兑现,压实区、乡、村三级责任制,发挥帮扶单位、包户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作用,确保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剩余275户贫困户全部高标准脱贫。

着力改善民生保障,确保财政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5%以上;落实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鼓励有能力者自主创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33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00人;继续做好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等工作,使困难群众遇急有助、遇困有帮;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实施,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初中升重点高中和适龄青少年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入学率;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硬件、全科医生队伍和管理制度建设,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医联体、区域医共体建设,开展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区试点工作。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扎实开展平安建设,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开展省级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产品质量及市场监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保持安全生产总体形势稳定。

作者:朱庆磊  汤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