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潘集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
“有了扶贫资金的帮扶,我的葡萄产业逐步扩大,基地面积达到500亩左右,产值可达500万元!”家住高皇镇的潘集区果林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田万标,这几天正忙着给葡萄基地里的葡萄剪枝、施肥。在扶贫开发资金的帮扶下,田万标实现了率先致富,并带动周边200户贫困户共同致富。
十二五期间,潘集区在扶贫开发工程中,建立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大机制,以农民增收脱贫为主线,坚持扶贫开发与实现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围绕产业化扶贫、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三项重点工作,朝着2018年潘集区贫困人口整体脱贫的目标奋力迈进。
潘集区一直受农业设施落后、农民技术不高、产业集约等问题的困扰,为了加快潘集区扶贫开发步伐,按照“造血为主、输血为辅”的方式,潘集区进行“扶贫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开发式扶贫。
葡萄产业是潘集区扶贫资金助推“一村一品”经济发展的缩影。依托主导产业,实施产业化扶贫,潘集区强化龙头企业带动,瞄准贫困群体,发展增收项目,通过扶贫扶持发展资金,筛选和扶持一批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带动力的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做大做强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富民兴企强区的目标。今年潘集区共计投入扶贫资金196万元,按照“造血为主、输血为辅”的方式,进行“扶贫资金跟着项目走”的产业化扶贫。建立了食用菌、豆制品、优质粮、瓜果蔬菜等基地。
对于产业扶贫的成效,来自群众的声音最有发言权!高皇镇张岗村村民李传兰告诉记者:因为家中非常贫困,区果林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动上门,帮助她们承包了30亩葡萄,无条件提供葡萄种苗,手把手进行技术辅导,葡萄上市后,每亩的纯收入将达到1万元。
十二五期间,潘集区共争取各级扶贫专项资金5787万元,共安排扶贫项目338个,主要涉及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雨露计划、金融扶贫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改善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 发展壮大了农业特色产业,提高了贫困人口的致富能力,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
2015年以来,潘集区累计争取到各类财政扶贫项目资金1062万元,其中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20万元,共实施扶贫项目108个,涉及全区34个贫困村。今年以来投入扶贫资金750万元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共实施项目33个,投入财政发展资金110万元开展“雨露计划”建设项目,主要用于全区贫困大学生资助、劳动力转移培训、重点乡村干部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投入财政发展资金14万元用于重点乡村贫困监测和妇女连环脱贫培训,确保每个乡镇(街道)每年安排培训不少于一次,开展畜牧养殖、农业技术等专项培训。
目前,潘集区还有34个重点扶贫村、1.6万余个贫困对象。潘集区调整扶贫思路,为做到有针对性的扶贫,潘集区切实开展了精准扶贫:对每个贫困对象都建档立卡,在核准贫困户各项调查资料后,组织各乡镇、街道统一进行填卡、建档,并与微机资料核对,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区有档”,并且做到“户、卡、表、机”完全相符,及时动态更新。
从“撒胡椒面”到整村推进,从“输血”到“造血”,从解决温饱到引导发展,十二五期间,潘集区撬动扶贫开发的杠杆,让全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民素质日益提升,农民收入显著增加,贫困人口逐步减少:潘集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6256元提高到2014年农民可支配收入10315元。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截至9月底,潘集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527元,贫困人口由43436人减少到16695人。
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在这三大机制的共同发力下,十二五期间,扶贫资金让潘集区4万多人受益,实现脱贫7500人。严格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要求,潘集区将重点围绕34个重点扶贫村、1.6万余个贫困对象,通过产业扶持、精准帮扶、创新扶贫,确保全区农村贫困对象到2018年底实现整体脱贫。
作者:柏松 石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