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硬举措治理和优化发展“软环境”,聚集项目、资金、人才等发展要素,2016年,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汇聚“洼地效应” 提升发展“加速度”
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利用外资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财政收入4.86亿元,增长33.2%……2015年的一组数据背后,印证着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理念:环境一小步,经济一大步!
发展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利益,还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后劲。在“优化发展环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理念中,淮南经开区正以扎实的举措,努力形成“洼地效应”和“集聚效应”,让资金、项目、人才等发展要素纷至沓来,提升发展的“加速度”。
政通人和,筑好暖巢引凤来栖
作为全市“调转促”的排头兵,淮南经开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产业转型的有力抓手,把优化环境作为招商引资的要素保障。
“优化发展环境,促进跨越发展!”经开区把思想认识问题作为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思想教育,强化了干部职工的公仆意识,增强了干部职工的“爱企、亲商、便民”和“人人都是发展环境、时时处处都是发展环境”两种意识。
走进经开区办事服务中心,真切感受到各个窗口办事的高效。为给项目落地创造良好条件,这里开辟了行政审批“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服务效率。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这一理念,贯穿经开区项目洽谈、评审、签约、落户、开工、投产、扩产的每一个环节。
通过廉政建设,经开区在制度层面更加规范,对庸政懒政怠政进行整治,认真解决“中梗阻”问题,切实规范干部职工的职务行为,提振了“精气神”,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在一个个苦练“内功”的举措里,经开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广聚商机。
一手抓硬,全力打造建设环境
“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淮南经开区负责人始终强调,着力破解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瓶颈制约,以硬措施优化发展环境。
2010年至今,开发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1亿元,征收土地4000余亩,拆迁面积22.3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五纵四横路网框架,东部工业区一期、二期路网竣工投用,北区5条道路改造完善,公租房一期、二期10万平方米全部竣工,水、电、气等配套设施同步建成,为项目落地打下了良好基础。
2016年,经开区将充分利用农发行省行新型城镇化贷款项目和省国开行贷款项目资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确保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5亿元以上,开工建设路网基础工程20公里,规划建设大健康产业园。
2016年,经开区将推进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科技孵化器)、电子商务产业园和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保障项目入驻需求。
2016年,经开区将组建开发区融资担保公司,与徽商银行共同设立“中小企业创业基金”,进一步规范产业扶持资金审批流程,为招商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资金支持。
一手抓软,倾力营造投资环境
“环境就是生产力,政府效能高一分,企业成本低一分,地方竞争力增一分”,这种观念,如今已成为淮南经开区的共识。近年来,经开区在转变职能中提升效能,把优化环境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集中精力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2016年,经开区将把效能建设作为优化招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招商项目签约、注册、规划、用地、建设等招商项目建设服务流程和部门承接制度,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投资环境软实力。
2016年,经开区将继续加强与市政务中心对接,积极推行网上审批,完善代办、帮办制度,帮助投资项目全程代办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并完善投诉协调解决机制,落实“一站办公”、“限时办结”,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投资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
2016年,经开区将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围绕项目、一切工作服务项目的理念,建立领导联系制度,确保从招商到签约,到项目落地投产,有人负责,有人跟进,有人落实,强化作风建设,推行限时办结制,加大督查力度,抓好工作落实,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投资环境。
作者:柏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