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特色”公诉交流“常态化”
市检察院创新“1+1”办案模式
2014年6月28日,淮南市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选择了一起涉案时间跨度之长、级别之高、行贿受贿金额之大、被告人阅历之丰富的原安徽省军工集团董事长黄小虎的案件开庭。
2014年8月28日,该院在凤台县检察院组织了一次庭审观摩,案件以陈云龙等22名被告人涉嫌盗窃、抢夺及贩卖毒品,共80余起犯罪事实,这起庭审观摩,通过举证、质证和各犯罪人分工交叉关系,以此厘清犯罪事实和犯罪人的主次关系,真正起到了示范作用。
这是淮南市人民检察院近年来积极推行的公诉“1+1”模式,该模式推进了业务交流的“常态化”,促进公诉业务素能的全面提升。
该院的“1+1”模式,即1个公诉处分为3个办案小组,每1小组具体指导2个基层院公诉科。并按照“四项”内容,加以督导督查;每一小组负责帮带的检察官,除负责相应县区院举办观摩庭的具体指导,更要组织指导基层院的公诉人员互相听庭,负责相应单位疑难案件的业务指导,业务研究和经验总结。通过这种形式盘活公诉资源,增强协作机制,推动公诉人员对类型化案件研究,实现公诉人员精英化要求的无缝对接。
为实现这一模式的“常态化”,该院公诉处要求县区院,以“四书报备”来实现“双向交流”。公诉部门,按照新刑诉法的要求,在2013年开始规范统一的《起诉意见书》、《起诉书》、《量刑建议书》、《判决书》的报备工作。这一制度的实施,一方面帮助基层院公诉部门提高案件审查起诉质量,帮助基层干警提高案件办理时间和水平,另一方面也成为上下两级院相互交织的纽带,形成了具有淮南特色的诉讼监督体系。
省第十一届优秀公诉人王占寻对记者说:“看到现在的成绩,感到我当时想法的幼稚”。当记者进一步向王占寻探问究竟时,他毫不隐瞒地说:“四书报备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量,就案件数量来说,全市每年的案件均在2000多个,四书审查近万份,但公诉人员感受到,这一机制使业务指导有部门指导变为对干警个人对口指导,属于量身定做,这样使业务指导更具有针对性,指导力度更强,指导效果更好。”
好的机制,需要探索与磨合。该院把过去强化对基层院的业务指导,变概括指导、模糊指导为具体指导,强化检察监督端口前移,提高监督实效。在实施“四书报备”的当年,在审核评查时,发现因法律运用不当导致10起判决不当的问题。该院根据法律事实,及时通过抗诉的手段,让这些案件得以改判,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律的公正。
近年来,为提升公诉水平,全市公诉部门每年至少组织2至3次观摩庭进行观摩学习,把过去案情单一、在定性上无争议的案件作为观摩选题,变为案件相对复杂、涉案罪名定性存在严重争议的案件进行庭审观摩,以此提升公诉人员把控庭审的能力。这一变化是淮南检察院机关对公诉人才培养的途径变化,把过去观摩的“演戏法”,变成现在观摩的“研讨法”,让参加庭审观摩的成员、跟着庭审节奏,去思、去想。该院每年还邀请一次该市律师协会会长、刑辩委员、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律师协会、法律援助中心及资深职务犯罪案件刑辩律师开展座谈,让他们来为全市的公诉工作“挑刺”。
据悉,该院的两级公诉部门,通过“1+1”机制,培养了一批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较高的年轻公诉人员。2014年10月,全市推荐了3名公诉人在全省优秀公诉人评选中获得优异成绩,其中一名被评为“全省十佳公诉人”,2015年1月初,开展了全市优秀公诉人评选,5名年轻干警脱颖而出。
该院负责同志告诉记者,通过“1+1”机制的实施,公诉人员的业务研究、庭审经验有明显提高。在办案时间紧、公诉人任务重、复杂疑难案件多的情况下,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实务理论研究积极性明显提高,并积极撰写理论文章,在全国多种核心期刊上发表。市院组织公诉人员结合工作实例,汇编了一本《公诉业务使用手册》,目前,该院《起诉书制作规范》作为全省范例,得以普及与推广。
作者:刘银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