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让更多百姓满意 让百姓更多满意

2020年1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淮南日报 2015/7/22

——大通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掠影

对于大通区方楼小学校长谢中喜而言,2015年暑期有两个未曾想到:一是,这所乡村小学焕然一新;二是,他自己从上窑中心学校交流到这所村小做校长。

“以前,方楼小学校园内道路未硬化,雨天泥泞不堪,厕所破旧,办公条件简陋,仅有3台办公电脑。”站在学校新大门前,指着那条宽阔整洁的校园道路谢中喜说,“近两年,区政府投入80余万元硬化了校园道路,新建了大门、厕所、自行车棚,为每个班级配置了‘班班通’多媒体设备,为每个教师办公室配备一台电脑。现在,我们学校开足开齐了以前因条件限制开不起来的所有课程,老师们的干劲都更足了。”

学校发生的新变化,展现的新气象,正是大通区推进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公平的生动例证。近年来,大通区委、区政府和教育人用智慧换资金,用思路换出路,以“三倾斜”“三联动”“三为先”为有力抓手,打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督二脉”,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每一所学校、每一名学生。

“三倾斜”,力促硬件条件均衡

2008年之前,大通区共有中小学48所。分散的办学格局带来的最大弊端,就是捏不成拳头做事。近几年,该区抓住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学龄人口下降的有利时机,与全市其他区县一样,迈出了“整合资源,布局优化”的坚定步伐,截至2012年,该区的中小学数量已调减到43所。“学校数减少,学生相对集中,就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从2012年开始,我们为改善办学条件投入的经费已经达到2785万元。”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资源整合、布局优化,是大通区“三倾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倾斜”,即坚持将发展要素优先向教育倾斜,将教育发展要素向教育均衡倾斜,将有限教育经费向保教育民生倾斜。“三倾斜”政策包含的布局优化、校舍安全、装备提升“三大工程”,有力促进了大通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步改善。目前,全区已完成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学校31所,正在创建的学校2所,完成率为92%,完成省、市下达的标准化学校建设目标任务。该区2013-2015年实施的建设项目39个,总面积66326平方米,总投资约2614万元。目前已完工的教学楼、功能室、运动场等建设项目22个,建筑面积23926平方米,投资约1631万元;在建塑胶运动场项目3个,面积16600平方米。

“三联动”,力促办学水平均衡

淮南十五中,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学校。受到条件限制,学校曾面临着生源流失的窘境,每到新学年开学,历任校长们都伤透了脑筋。不过,这样的状况从2013年开始好转。当年5月,淮南实验中学与淮南十五中联合办学。

“实验中学安排学校业务骨干到十五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有的直接担任学校主要负责人,以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2年多来,有多名教师互派流动。”十五中校长魏广成说,“联合办学感到最实惠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明显感受到联合办学带来的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势头,多年渴盼的优质教育资源真正来到了自家门前。”

“‘择校热’是表面现象,归根结底是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大通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为此,近年来,大通区大力推进以联动办学为代表的联盟、联姻、联动“三联”模式,力促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

——联盟:联合办学,共同发展。人事上,尝试校长、中层干部和优秀教师互派;管理上,实行计划安排、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教学模式相统一。同时,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联合办学,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优质学校单向输出,而是“1促1”双向互动,形成了1+1>2的效应。

——联姻:携手“1+1”,“短板接长”。近3年来,全区组织城乡所有学校、500多人次教师“1+1”结对,明确责任和义务,要求城区学校从工作部署安排、教师结对发展、课题共同研讨、资源全面共享等多个方面,对农村学校进行帮扶,将农村义务教育“短板接长”。

——联动:交流协作,特色发展。该区围绕精致管理、凝练特色等方面组织进行学校共同研究,互相学习,分类推进。如今,大通二小的德育特色教育、大通三小的绿色环保教育、上窑中心学校的文明礼仪教育、洛河中心学校的古诗文诵读等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

同时,该区还坚持以公平为总起点,构建教育新生态。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划片、就近、免试入学”原则,并落实“阳光分班”,不设重点校,杜绝特色班和重点班,让孩子们都能享受基本均等的教育。

“三为先”,力促师资素质均衡

王立光是大通区曹店中心学校教师,自1984年走上三尺讲台以来,他始终坚守在农村教育第一线。令人欣喜的是,从2009年开始,这位常年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农村教师,领到了一笔额外的奖金——农村艰苦学校津贴。“我们区教师工资待遇向农村教师倾斜,设立了农村教师补贴,其中农村乡镇中心学校每人每月100元,其它农村学校每人每月150元,到农村支教教师补贴交通费每月400元。”大通区教育局负责人欣慰地说道。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素质均衡是关键。近年来,该区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充分体现“三为先”原则,即师资补充以薄弱为先、师资培养以能力为先、师资交流以实效为先,有效提升了全区义务教育师资整体水平,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为保证“师资补充以薄弱为先”,该区在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评先评优工作中,注重向城镇薄弱学校和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倾斜。自2015年起,区财政部门按教师绩效工资总额的10%,增加教师绩效工资总额,增量部分按地理位置和条件艰苦程度为农村基层教师增加生活补贴。2012年以来,该区招聘新教师40名,优先补充到偏远农村学校。

为确保“师资提升以培养为先”,该区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标准不低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的1.5%,并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各校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经费。

为实现“师资交流以实效为先”,实施了“校际交流、教师结对”互助战略,开展“带教、送教、支教”活动,缩小了校际师资差异。工作实绩较好的谢中喜没有想到,自己从上窑中心学校,交流到新方楼小学当校长,其实,像谢中喜这样流动的校长、主任和老师,在逐步进入常态。“只有师资动起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均衡”。区教育局一位负责人说。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提升每一位教师素质、教好每一个学生。”大通区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我们将牢牢抓住校、师、生三个‘支点’,让优质教育资源更多惠及每一个孩子,让更多百姓满意,让百姓更多满意。”

作者:张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