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普惠质,实行幼儿园“公建民营”,在潘集区,这一创新举措成为对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有益探索——试水公建民营,破解农村幼教发展瓶颈
标准的活动室、儿童餐厅,教室内电视机、电子琴等学教用品一应俱全,室外活动广场上色彩缤纷的娱乐设施……潘集区的11个乡镇中心幼儿园,无论是在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配备上都与公办幼儿园并无差别,这些幼儿园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通过公开招投标办法经营的“公建民营”式普惠性幼儿园。在这里,全区每年1万多名农村幼儿的学前教育得到了解决。
农村幼教,孩子心中渴望的爱
以前,潘集区只有3所公办幼儿园,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幼儿学前教育的需求。有的家庭将孩子送到主城区幼儿园,有的送到村里家庭作坊式的看护点,接受简单或者简陋的学前教育,还有很多孩子处于放养状态,被形象的称之为“满天飞”。
“一个小院子,3间小房子,容纳着从3岁到6岁的140多个孩子,在农村被称为看护点。”架河镇中心幼儿园园长王莉回忆道:这些看护点,学习内容单一,活动环境恶劣,安全隐患层出不穷,抓小鸡、猫捉老鼠是孩子们仅有的游戏……广大农村孩子无法享受到最基本的教育资源。
公办幼儿园偏少,民办看护点过于简陋,导致农村幼儿学前教育普惠性较差,幼儿学前教育成为家长及孩子们心中的渴望。
2011年,我省开始实施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潘集区按照省政府要求,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新建或完善了学前教育基础设施,新建了11所幼儿园,实现了乡镇全覆盖。
基础设施有了,硬件条件齐了,但怎样激活农村幼儿学前教育的一池春水,成为教育系统的一道难题。
公建民营,创新催生普惠教育
2013年2月4日,在区教育局的努力下,架河镇中心幼儿园与架河中心学校签署了委托经营管理合同,开启了“公建民营”幼儿园的办园创新之路。
作为第一批试水“公建民营”的幼儿园,架河镇中心幼儿园享受的政策是:土地由政府免费划拨,校舍由政府出资建设,前五年以零租金租赁给幼儿园承办者。
“按照教育编制,潘集区11个乡镇的幼儿园至少需要200名幼师,财政支出至少每年500万元,每个幼儿园的装修、设备投入至少100万元,全区11个乡镇幼儿园就需要投入1100万元。如今,编制省去了,资金都由民办幼儿园自行解决。”潘集区教育局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帐说:这种做法有利于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既增强了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又拓展了学校自我发展空间。
一石激起千层浪,“公建民营”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随后一段时间,平圩镇中心幼儿园由合肥瑶海东景苑幼儿园委托经营,潘集镇中心幼儿园由上海浦东机关新区康桥幼儿园委托经营,高皇镇中心幼儿园由田家庵银河幼儿园委托经营……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社会机构或个人,开始涌入潘集区,成为农村学前教育的新鲜血液。
公益普惠,农村孩子上学不再难
整洁的院落,别致的小楼,鲜艳的墙面,童趣十足的滑梯,在架河镇中心幼儿园充满童趣的环境里,余子盛、余子丽兄妹俩是一对留守儿童,以前他们跟着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整天没有地方玩耍,自从中心幼儿园成立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快乐天地,天真的脸庞也开始绽放快乐的笑容。
在架河镇中心幼儿园里,校舍墙壁上醒目的写着:“活泼、健康、自信、感恩”,幼儿园园长王莉告诉记者,实行“公建民营”,让教育资源更加普及,让教学环境日渐改善,受益最大的是孩子们!
“公益性、普惠性是公建民营幼儿园的办园原则。”教育部门负责人介绍:“公建民营幼儿园,既解决了民办幼儿园资金不足的问题,又可以把入园学费降下来,让广大群众受益。”
“以前看到孩子满天飞,很心疼,如今让孩子们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很满足!”泥河镇中心幼儿园园长汪晓春感慨不已。在幼儿园里有206个孩子,每个学期只收1100元学费。
据了解,潘集区除了3所公立幼儿园之外,在各个乡镇均建立了“公建民营”幼儿园,实现了全覆盖。同时,教育部门建立了日常管理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幼儿园准入机制、教师准入机制、督导评估机制等制度,并将逐步建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
作者:柏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