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教育均衡,决定一座城市的幸福温度与气度。
淮南,深知教育的未来决定着这座城市发展的底气与高度,教育均衡更是关系社会和谐、百姓幸福的重中之重。
市委书记沈强调研教育工作时指出,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均衡发展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是建设“和谐淮南,美好淮南”的重要载体,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毫不动摇地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义务教育的发展享受六大“优先权”:教育发展优先规划、工作优先研究、资金优先安排、人才优先引进、困难优先解决、待遇优先落实,制定落实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在教育均衡的道路上,淮南稳扎稳打走好每一步:加大投入促进办学条件均衡,深化改革促进办学模式创新,积极推进师资建设、学生发展……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演绎着淮南教育均衡的精彩。
关键词:和谐
教育是让人幸福的伟大事业。我市教育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坚守教育信仰,让全市的每所学校得到优质均衡发展,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家门口”的优质教育,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得到极大提升。
●夯实均衡发展“硬基础”
教育均衡的前提是办学条件的均衡。我市不遗余力地建好每一所学校,交出了一张张让老百姓喜笑颜开的“成绩单”。
对于大通区方楼小学校长谢中喜而言,2015年暑期有两个未曾想到:一是,这所乡村小学焕然一新;二是,他自己从上窑中心学校交流到这所村小做校长。
“以前,方楼小学校园内道路未硬化,雨天泥泞不堪,厕所破旧,办公条件简陋,仅有3台办公电脑。”站在学校新大门前,指着那条宽阔整洁的校园道路谢中喜说,“近两年,区政府投入80余万元硬化了校园道路,新建了大门、厕所、自行车棚,为每个班级配置了‘班班通’多媒体设备,为每个教师办公室配备一台电脑。现在,我们学校开足开齐了以前因条件限制开不起来的所有课程,老师们的干劲都更足了。”
从2011年到2014年,全市教育经费四年总投入116亿元,较十一五教育经费五年总投入62.34亿元的年均水平有了大幅提升。近年来,“校安工程”项目加固改造校舍面积121.77万平方米、总投入5.69亿元;“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项目维修改造面积32.49万平方米、总投入7870万元;“改造薄弱学校”项目建设校舍面积19万平方米、总投入1.37亿元;“初中工程改造”项目建设校舍面积10万平方米、总投入5525万元。通过以上项目工程建设使老学校焕然一新,新学校风姿初露。
在扩大教育容量的同时,2015年市政府还大手笔投入1.56亿元,推进了教学设施设备的标准化,进一步筑牢均衡发展基础。如今“八大功能室”覆盖全市大部分城乡学校,不少学校还根据自身特色建立了特色功能室。
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教育手段的信息化。2015年淮南市政府出台了《淮南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并通过财政直接投入、参与式预算专项资金、同企业合作等多种方式,强力推进我市信息化建设步伐,目前学校宽带接入率达99.8%,校园网建有率达98%、班级多媒体覆盖率达95%、教师网络空间人人通率达90%以上。凤台、潘集、毛集、谢家集等4个县区获省投资“在线课堂”项目建设。全市生机比达10:1,超过省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以信息技术应用普及为突破口,让城乡学生共同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缩小了城乡、校际差距,推动了教育公平。
●走出均衡发展“新路径”
怎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优质均衡的教育?我市着力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教育发展机制,增强优质教育辐射力,整体提升办学水平。
淮南十五中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学校。受到条件限制,学校曾面临着生源流失的窘境,每到新学年开学,历任校长们都伤透了脑筋。不过,这样的状况从2013年开始好转。当年5月,淮南实验中学与淮南十五中联合办学。“实验中学安排学校业务骨干到十五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并指派一名副校长担任两校联合办学的执行校长,负责统筹协调两校联合办学有关事宜,以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十五中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联合办学感到最实惠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多年渴盼的优质教育资源真正来到了自家门前。”近年来,我市坚持实施“名校带新办学校、名校带薄弱学校、名校带农村学校”的“三带”战略,通过四个方面的对接,走出了一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路。
学校管理对接。优质学校通过派驻管理团队、输出管理理念,帮助重构管理制度,实现校际之间管理对接、融合发展。大大提高管理效能。
师资培养对接。优质学校通过名师带徒、基地培养、校本研修等方式,为薄弱学校培养骨干师资。近3年,优质学校名师为薄弱学校送教200人次,千名城乡教师结对手拉手共成长。薄弱学校派遣4000名教师到优质学校交流学习,提升专业水平。
教育教学对接。优质学校将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带到薄弱学校,共用一套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统一教学进度和教学考核,让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进一步缩小了城乡、校际教育质量差距。
教育资源对接。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优质学校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帮助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指导校园文化建设,互通教育信息,共用校园网络平台,共享课程资源。
●推动师资均衡“动真格”
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瓶颈是师资失衡。这些年来,我市通过建立师资交流、培训、补充、激励机制,找准了破解的突破口。每年,我市都要向教师队伍输送优质新鲜“血液”。近三年,累计新招聘义务教育教师973人,60%以上的教师输送到农村学校,特别是注重配备农村学校的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目前全市音乐、体育、美术、科技、劳动、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近3年来,选派优质学校干部、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组织薄弱学校干部、教师到优质学校顶岗交流,共计6000余名。在优质学校的带动下,农村薄弱学校师资整体水平和教育教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八公山区闪冲小学老师朱善敏在八区二小交流任教1年后,直言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从过去重“怎样教”到现在研究学生“怎样学”,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展示空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大通区孔店吴大郢芝英小学李茂丽教师, 2006分配到校,两口子在同一所学校任教,他们始终坚守在农村教育第一线。令人欣喜的是,从2009年开始,两位常年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农村教师,领到了一笔额外的奖金——农村艰苦学校津贴。记者了解到,我市教师工资待遇向农村教师倾斜,设立了农村教师补贴,其中农村乡镇中心学校每人每月100元,村小每人每月150元,到农村支教教师补贴交通费每月200元。”
为了使农村教师能够引得进、留得住,2015年凤台县将教师绩效工资标准提高10%,增量部分用于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贴,全年县财政预算1026万元,上半年已发放生活补贴516.9万元,平均每位农村教师300元,最高达到800元。
为保证“师资补充以薄弱为先”,我市在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评先评优工作中,注重向城镇薄弱学校和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倾斜。
关键词:公平
●规范端平“一碗水”
我市规范教育招生,坚持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原则。科学制定中小学招生办法,根据居住地确定学区范围,小学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初中实行小学对口推荐,保证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均能按时就近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实施“阳光分班”,为确保教育公平,自2008年起,对全市七年级新生,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选拔性分班考试,按照人数均衡、性别均衡、师资均衡的原则,实行“阳光分班”,并将分班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
●均等共享“一片天”
保证每个学生的入学机会均等,是我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目标。
特殊教育全覆盖。“我们在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上按照普通学生的近10倍标准执行。”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全市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0%以上,并对个别重度残疾的采取送教上门的教育方式。
贫困学生全资助。我市建立了“奖、免、补”一体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将小学、初中贫困生生活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生每年1000元和1250元,兑现了不让贫困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承诺。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接收。我市将随迁子女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范围,目前我市中小学校共接受8085名随迁子女入学就读,实现了三个一样 “一样就读,一样升学,一样免费”。
留守儿童全关爱。我市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全面推行以思想品德教育、心理情感教育、学习养成教育、行为习惯教育、体质健康教育、寄宿制和代理家长制为主要内容的留守儿童“5+2”教育培养模式。
●督导走活“一盘棋”
“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我市注重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我们把解决难点热点问题与办好百姓身边的满意学校结合起来,认真查找每一个薄弱环节,督促学校认真落实整改。”市教育局教育督导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我市还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了校际差异监测和教学质量监测。一方面通过校际差异监测,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上的差距。另一方面,通过教学质量监测,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的办学行为,提高了办学质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不断显现。
让每一个学生接受优质均衡的公平教育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市长王宏所言:“教育发展无止境,教育均衡无终点,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是淮南教育必须长期坚持而奋斗的目标。”
作者:张静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