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二中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高考备考,实现“双丰收”,600分以上315人,650分以上65人,8人达清华北大线,3人考取中科大少年班——特殊之年的优质“高考答卷”
喜讯!经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招生组确认,淮南二中有8名同学达清华、北大线,其中,孙玉文同学提前被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英才班”录取(全国每年招生不超过30人)。另外,王建新、桂润泉、杨博涵3名同学考取中科大少年班,在安徽省示范高中名列前茅。
喜讯!今年高考,淮南二中文科最高分633分,630分以上3人;理科最高分696分,690分以上3人;文理科600分以上315人,650分以上65人;全省文理科前300名占11人,前500名占23人,稳居全省前列。
从今年高考数据看,淮南二中虽没能斩获全市文理科第一名,但也仅是1分和5分的差距,从总体上看,尖子生、高分段均有明显提升,是疫情防控特殊之年,一份难能可贵的优质“高考答卷”。
特殊之年的备考:一场特殊的学生“成人礼”
今年春节以来,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学校的教学计划,对淮南二中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疫情防控初期,学生居家上网课。淮南二中安排最优秀的教师,精心准备教案,认真开展教学,确保每一个网课都高质量。
4月7日,学校近2000名高三学生开始返校复课。学校实行最规范、最严格的闭环管理,抓细抓实学生入校、上课、就餐、就寝等每一个环节,打造了全市校园疫情防控的样板。学生正常复课后,学校始终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结合养成教育,持续用力抓好疫情防控,让做好自我防护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同时,针对学生长时间居家上课,学校十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安排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并创新开展“心愿树”等心理疏导活动,让学生放松身心,积极备战高考。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淮南二中主要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学校认真组织学生上好“返校第一课”,开展防疫知识培训,加强学生健康教育;讲述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防控疫情中的“逆行者”“担当者”的英勇故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高三学生复课后,做好线上、线下教学衔接是首要问题。”淮南二中主要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学校及时组织了一次线上教学质量测评,找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开展补偿教学,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课堂教学。同时,学校依据学情摸底情况,及时制定了下一阶段复习策略,指导学生全力冲刺高考。
“高考备考讲究科学的策略,不容有任何的失误。按照关键时间节点,抓好细节,抓好落实,是成功的保障。”淮南二中主要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学校成立了由分管校长、教学主任、级部主任和教学副主任、德育副主任组成的高三管理中心组,增强了领导力和执行力。中心组建立例会制度,对每次月考都进行精准分析,把各种教育教学问题分类汇总,通过提高班、导师制等有效措施实现分层教学、分类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取得新的进步。为让学生释放压力,中心组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天候开放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定期举办缓解心理压力的活动。此外,高三级部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家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组织各种活动调整学生心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帮助他们圆梦高考。
“疫情下的高考备考,老师和学生都付出了双倍的辛苦和努力,对老师而言是一次严峻挑战,对学生而言是特殊的‘成人礼’,可以说影响着学生的一生。”淮南二中主要负责同志说。
特殊之年的高考:一份难能可贵的“高考答卷”
今年高考,淮南二中一本达线1152人,二本达线1947人;首届钱学森班取得优异成绩,前20名平均675分。有近10个平行班一本超过30人,最多的平行班一本达到41人,600分以上达到10人。目前,已有20多所“985”高校来校联系招生事宜。
成绩的背后,是淮南二中“教育者,志为将来”的情怀,是园丁的辛勤守护、学子的寒窗苦读。淮南二中秉持“教育者,志为将来”情怀,践行“育人为本、质量为重、文化为魂”的办学理念,打造“教育场”“教学场”“文化场”,培养具有“平民本色、精英素养”的学生,为学生的美满幸福人生奠基。
学校的使命是教书育人。该校坚持文化育人、文化蕴校,打造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化场”,培养学生文雅、教师儒雅、校园高雅的气质。“学校精心打造级部文化,本届高三年级取名‘博雅苑’,‘博学雅行’成为高三级部的文化特征,更是高三年级和谐运行的粘合剂。”淮南二中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博学雅行”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三年来,高三级部老师们养成了“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品格,早晨7点到校、晚上10点离校成为一种常态。
培养人、塑造人关键在教师。该校围绕打造高层次的教师队伍,重点实施了“青蓝工程”“名师工程”,打造具有熏陶力的“教育场”。“青蓝工程”,旨在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师徒结对、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提高。“名师工程”旨在打造专家型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正高级职称4人,特级教师8人,省教坛新星8人,高级教师158人,省市学科带头人40余人。同时,学校着力抓好教研组和班主任两支队伍,组建了一支能吃苦、讲奉献、团队意识强的教师队伍。在教学上,高三级部组织教师自主编印周测试题,全部实行手阅;自主研制二轮复习专题学案,增强了复习的针对性,减轻了学生负担,实现了教学质量的绿色提升。
学生培养是个系统工程。该校坚持“因材施教”,实施多元化办学,开设“钱学森班”“创新班”“国际班”“体育特长班”,打造充满活力的“教学场”,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同时,科学调整培优思路,创新实施“培优工程”,引入“导师制”,量身定制航天科技、艺术欣赏、文学欣赏、实验探究、技能、学科延伸、传统文化、综合活动等课程。成立奥赛指导中心,针对有学科潜质的学生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竞赛课程,采取“先竞赛、后高考,两手抓、两促进”的培养模式,培养未来创新拔尖人才。2019至2020年度,学校五大学科奥赛成绩比上一年度更上一层楼,16人获省一等奖、77人获省二等奖、81人获省三等奖。
记者 张静 朱庆磊 实习生 戚梦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