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区推进“调转促”生动实践报道(下)
“互联网+”催生新业态。今年10月,以电子商务产业为主导的淮南新经济创业园开园,打造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平台。目前,已有10余家产业联盟服务商和入园企业签约入驻。
大通区拥有舜耕山、上窑山两座生态屏障。为巩固封山禁采成果,该区加强禁采巡查、摸排偷采信息、建立长效机制、加大打击力度,确保禁采工作常态化。
窥一斑而知全貌。透过以上两个事例看大通转型发展,诠释的是大通区坚持绿色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绿色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青山绿水”新大通的不懈努力。
绿色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新闻故事】:传统企业在转型、在升级
位于大通工业新区的煤机装备制造企业金钟科技有限公司,因市场滑坡,转型势在必行。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引入浙江电商科技信息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盘活企业闲置厂房,新建安徽创盟科技有限公司。福创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投入800万元,新创同力科技有限公司,实现自我成功转型。乐森黑马乐器有限公司以5000万元全资收购志君钻探机具有限责任公司,用于企业扩容、扩产。
【发展方略】:加快“调转促”步伐,培育壮大绿色产业
“坚持绿色发展,首要是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构建起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通区负责人说,今年全区规模工业企业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100%。
实践中,大通区紧扣全市“4106”行动计划,加快“调转促”步伐,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现代医药、轻工纺织、商贸物流“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建设以新欣医药为龙头的医药物流产业园、以富华服饰为主体的服装加工产业园和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为主导的“新经济创业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引导支持重点骨干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加强质量建设和品牌建设,拉长产业链,做大产业群,培育新优势。
大通工业新区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园区通过实施“腾笼换鸟”工程,盘活存量资源,向科技要效益,让一批传统企业实现“凤凰涅槃”。“目前,园区正在转型或已实现转型的传统企业共14家,投资额从150万元到2亿元不等,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园区共有100多家企业,其中非煤产业比重占60%以上。
在乡村,可视农业、观光农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亮点。洛河镇淮建村创新“互联网+农业”模式,打造可视农业蔬菜基地。消费者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了解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摄像头为农户作证,农产品全部只施有机肥。”农户陈法军说。“互联网+旅游”,催生观光农业。安徽昊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坚持鸵鸟养殖、高品质水果种植、旅游观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集度假与养生、休闲与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园。
生态保护,守护“青山绿水”
【新闻故事】:“美丽战役”让窑河新生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窑河岸边,只见两岸绿意浓浓,与上窑山融为一体,好一幅山水画。
周边群众告诉记者,窑河生态环境修复得益于“三线三边”环境整治,依法取缔拆除22处非法码头和7处非法货场;并持续做好生态修复,让窑河新生、城镇新生。
【发展方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大通区负责人告诉记者,“两山一塘一湖”的资源禀赋是大通发展的天然比较优势。在转型发展中,建设“青山绿水”新大通,已成为全区干部群众的思想共识、行动自觉。
为守护绿水青山,大通区依法关闭了上窑境内42家非法采石加工点;拆除窑河沿岸22处非法码头和7处非法货场;爆破拆除淮南巨石水泥有限公司,走过半世纪的原淮南水泥厂谢幕。实施了“三清理、三整治、两关闭、一绿化”工程:清理高铁、高速、国道、城市道路、景区周边的垃圾和卫生死角,户外违章和破损广告牌,非法废品收购站(点)、加工厂(点);集中整治辖区企业灰尘污染,车辆超载、抛洒滴漏及淮河河道非法码头、货场;依法关闭上窑山、舜耕山非法采石塘口;今年淘汰关闭35台高污染燃料小锅炉,整改8家混凝土搅拌站,强制拆除1家混凝土搅拌站。推进森林增长工程,为群众塑造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数据显示,1至11月PM10平均浓度80ug/m3,低于今年目标任务87ug/m3。
绿色产业+生态保护,走出了大通绿色发展之路,铺就了大通可持续发展的底色。
作者:朱庆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