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秸秆还田“还”来碧水蓝天

2020年1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淮南日报 2015/12/16

——凤台县市场化运作实现生态循环发展

秸秆何处去?成为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个话题。凤台县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探索出了令人可喜的路子,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大兴模式”——市场化运作秸秆还田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现在这种模式在1100平方公里的州来大地上全面推广,46100公顷耕地上的秸秆还田,“还”来了碧水蓝天。

12月10日,记者驱车来到凤台县最北端与蒙城县交界的大兴集乡,沿着茨淮新河八一林牧场走访了6个自然村,没看到一处秸秆焚烧、没看到一处秸秆堆放,茨淮新河南侧一马平川、敞亮洁净。

“在秋季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中,我们全面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市里在去年秋季和今年秋季连续两次在我们乡开了现场会。现在,这项技术已经在全县推广。”一见面,该乡副乡长王来就兴奋地告诉记者。

摈弃老观念 变焚烧为还田

“秸秆还田的顺利开展,得益于群众观念的改变。群众开始有抵触情绪,躲着烧、藏着烧、夜晚烧。甚至灭茬机开到田头,群众堵在车头不让下地。”凤台县仓硕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玉宝告诉记者,“我在后王村4600亩水稻收割时,前面三台收割机,后面跟着一台灭茬机灭茬,旋耕机跟着旋耕,让秸秆不过夜,既及时还田了,又没有了秸秆焚烧的后顾之忧。”

今年,9月份该乡就组成专门工作小组,深入开展调研,摸清全乡大型拖拉机保有量195台、粉碎灭茬机95台、收割机230台,各村根据收割机不同情况,制定了老式收割机高茬收割,边收割边粉碎的工作方案,新式收割机严格要求低茬收割,高标准粉碎均匀抛洒的还田方案。

该乡把宣传与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全乡16个行政村350个自然庄都组织召开了现场会。组织机械边收割、边旋地、边播种,高标准高质量地演示给群众看,针对群众提出的问题,乡村工作组给予现场解答,从根本上打消了群众的顾虑,消除了群众的抵触情绪,为今年秸秆还田工作争取了主动。

市场化运作 变死路为活路

全乡9个行政村采取“花钱买服务”的方式,首次实行秸秆处理市场化运作,利用上级拨付的每亩40元的秸秆还田资金,把秸秆还田任务承包给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作业,乡村干部负责监督作业质量,既加快了秸秆的处理进度,也降低了干群的工作强度,没有合作社的7个行政村效仿合作社作业模式,与农机手签订承包作业的协议。

乡农技站站长李刚把一摞子承包作业协议书拿给记者看。他说,到秋收前全乡6.2万亩水稻秸秆粉碎灭茬作业协议全部落实到位,140万还田资金全部用于补助合作社和农机手,仅用20天时间就把全乡的水稻秸秆全部还田。

全乡秸秆还田工作采取网格化管理,书记、乡长各包一片,靠前指挥,实行乡保村,村包队,全部包保农机,把收割机和灭茬机细化到队到组。乡政府抽调2名工作人员,负责联系和协调外地机械,全乡需要的200台拖拉机全部就位并分配到村组,做到人不离机,机不离田,收割一块,灭茬一块,坚决不留稻茬过夜,这样确保农机手有作业面积和经济收入,又加快了秸秆还田的速度。

全方位服务 变低产为高产

“秸秆还田具有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性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用量,多年不间断秸秆还田,土壤耕层加深,土壤质地变好,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增加,地力逐步由低产田向中产田转化,农作物产量逐年提高。”闫湖村的李蕾在秸秆还田后种了150亩“平安一号”山芋,每亩收成6000公斤,增产30%以上,省农科院甘薯研究所专家前来测评后,啧啧称赞。

赵君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6000亩小麦、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在县农委和乡农技人员的精心指导下,小麦平均亩产475公斤,比全乡平均产量增加15公斤;水稻平均亩产585公斤,较非秸秆还田田块亩均增产35公斤。祖秀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了武集村3500亩秸秆还田任务,同时实施了水稻万亩高产攻关示范核心区建设,省市专家组对示范区实地验收,核心区水稻平均亩产712.5公斤;2015年继续实施高产创建示范项目,在秸秆全量还田情况下取得历史最好产量,秸秆全量还田核心示范区水稻平均亩产725公斤,亩均增产65公斤。

采访中,该乡党委负责人告诉记者,实践证明秸秆还田增加粮食产量,促进农业绿色增产和生态发展,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明年,他们仍将实施秸秆还田全覆盖,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银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