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全市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再掀热潮

2020年11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 2015/12/30

12月16日,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暨造林整地现场会在我市明光市召开,市委副书记许继伟,市委常委、副市长汪建中参加会议并作重要讲话。12月23日~28日市农建指挥组成四个督查组分赴各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专项督查。目前,各地精心组织,精准调度,扎实开展“水利兴修突击月”活动,全面再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热潮。

2015年,省水利厅下达我市“八小水利工程”的指导任务是:除险加固小型水库64座、更新改造小型泵站15714千瓦、加固新建小型水闸45座、改造灌溉面积1~5万亩的灌区15处、扩挖塘坝9576口、整治河沟425条、改造灌区末级渠系62.16万亩。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今年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目标任务为:完成各类工程10958处、总土方量8835万方。工作任务重点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水毁修复工程;二是堤防加固工程;三是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及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目标:通过工程建设,预计改善灌溉面积88.38万亩,改善除涝面积27.70万亩;通过深化改革,努力使点上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试点的“盆景”变为全市面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风景”。

今年以来,各地在强化责任压实、加大多元投入、规范建管程序、创新管护机制等方面较往年有显著提升。

一是强化领导,压实各方责任。年初,为把任务和责任落到实处,市政府下发了《滁州市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与管理体制改革2015年度实施计划》(滁政办秘〔2015〕92号),将全年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和管理体制改革目标任务和责任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各部门。各级政府已把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工程作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要内容,并与乡镇签订了年度完成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目标责任书,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多元投入,社会参与添活力。我市市级财政安排700万元用于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奖补。各县市区财政将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县级奖补纳入财政预算,按省下达奖补资金的1:1足额落实县配套资金,县级财政投入2.2亿元,占总投入17%;充分发挥县级农田水利规划委员会的平台作用,积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现代农业以及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等各类涉水支农项目资金5.4亿元,占总投入的42%;通过民办民营、承包租赁等方式,吸引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投资水利建设3.2亿元,占总投入的25%。一改过去水利工程政府的“独唱”为社会的“合唱”,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三是加强指导,规范建管程序。为确保全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市水利部门积极做好规划指导和年度任务技术方案把关,对县水利部门编制的年度实施方案实行技术审查,再由县级农田水利规划委员会批复后组织实施。为严控建设标准和工程质量,各地结合实际,分类制定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和质量控制办法。项目实施中,对各类整合项目,水利部门主动衔接做好技术服务,按照有关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要求,配合相关部门规范建设程序,明确各环节责任,加强监督指导和现场管理。

四是深化改革,重建更重管。各地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创新管护机制,全面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工作取得新突破。小型水利工程“两证一书”发放早于省里要求的时间节点将于今年底基本结束;积极探索总结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创新模式,在全市总结的“集体水利站管理、社会购买服务管理、用水合作组织管理、企业参与建设管理、家庭农场自建自管”等五种管护模式被省委改革办作为改革的典型经验在全省宣传;定远县作为国家和省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创新试点县,探索的以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为担保办理抵押贷款已成功启动,小型水利工程“泵站串塘”建设型式和管理体制改革经验,得到水利部肯定及中央媒体的密切关注。截至目前,全市共成立各类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组织2693个,管理人员5245人,管护面积175.9万亩,年落实管护经费3000多万元,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发放“两证一书”或“一证一书”1.42万份。

截止目前,全市完成土石方8485万方,投入并完成资金12.86亿元。全市新开工建设小型水库除险加固97座,已完成更新改造小型泵站17971千瓦、加固新建小型水闸45座、改造中小灌区15个21.3万亩、扩挖塘坝9563口、整治河沟424条、改造末级渠系62.37万亩,综合完工率占年度计划任务的96%以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