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工匠的强劲需求,滁州市通过政策撬动、资金带动、实训推动、产业驱动和校企联动“五轮互动”,着力打造一支过得硬的“滁州工匠”。
一、政策撬动。一是完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人力资源开发的若干意见》《滁州市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技工大市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等文件,制定《滁州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充分发挥政策的规划、引领作用,激发高技能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二是建立技工“蓝卡”制度,依托社会保障卡加载标记功能,为技能人才在不同所有制、不同性质单位、不同行业和跨地区流动中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提供依据。三是积极推进企业技能人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取得科技攻关、技术革新成果的高技能人才,可从成果转化收益中,通过奖金、股权等形式给予奖励。
二、资金带动。一是扩大补贴对象范围,完善补贴政策。围绕全市六大支柱产业等领域选取27个工种为补贴对象范围。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机构组织培训的,按规定分别给予技师、高级技师人均2000元、3000元补贴。职工以个人名义参加新技师培训,按规定以培训费的90%给予补助。二是加强基地建设。相继认定滁州技师学院、全柴集团为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并给予30万元的建设资金。滁州技师学院2016年获得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投入500万建设资金。三是打造引进人才通道。企业从市外引进急需紧缺的高级技师、技师,按企业支付给个人的工资薪金总额(税后)的20%给予个人补助,每年发放一次,补助期限不超过3年。企业引进国家级技能人才,与其签订1 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安排在关键技能岗位工作的,按支付给个人工资薪金总额(税后)的50%向所在地政府申领引才补助,补助期限不超过3年。
三、实训推动。一是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按企业支付给职业院校培训费用的60%给予企业补助,每人每年补助标准最高可达6000 元,最长补助期限为 2 年。二是打造技能大师工作室。认定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家,市级大师工作室10个,通过市级人才专项经费给予新认定的每个工作室10万元启动建设资金。评选“滁州市首席技师”10名,参与产业培训每人每月给予1000元首席技师津贴。三是持续推进岗位技能培训,紧贴企业用工需求,提供“一站式”技能人才培训。
四、产业驱动。一是加快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五对接”。二是开展专业资质清查工作,淘汰落后专业,拓展新专业,着力发展智能家电、先进装备、新型化工、新能源、农副产品深加工、硅基材料等六大支柱产业专业。三是出台《滁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规划》,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利用职教集团的平台,开展专业师资培训,大力开展职业教育课题研究,构建中职与高职、教育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的对话协作机制和平台。目前滁州三所高校开设的专业设置中,与地方主导特色产业吻合度达90%以上。
五、校企联动。一是每年建立省名师工作坊,包括省优秀教师、市县级学科带头人、市教学能手在内的名师队伍。组织名师下企业实践。二是组建滁州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实施中高职分段培养,共建实训基地24个,“订单式培养”4740余人,每年专项技能培训2万人以上。三是组织中职学校与150多家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滁州技师学院与德国博西华公司联合办学,设立高级技工班,采取“双元制”教育模式,培养200多名技术骨干。滁州市技工院校已与2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采取冠名班、学徒制等多种形式,紧贴企业、市场用工需求,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四是首次将100多名企业职工注册为技工院校学生,“回炉”再造,实行学分制积累,积满学分准予毕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