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来安:注入“江北动力” 合作多点发力

2020年1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 2020/6/17

产业发展坚定有力、园区发展迸发活力、投资环境显著改善、产业新城魅力初显……近年来,来安县充分发挥汊河新区毗邻江北新区的区位优势,按照发挥优势、资源互补、错位发展、配套融合的原则,勇当对接大江北排头兵,积极探索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开创汊河产城融合发展新局面。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推进顶山—汊河全方位合作”后,该县积极对接,与南京江北新区共同启动《顶山—汊河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策略研究》编制工作,这也标志着顶山—汊河跨界一体化发展正式启动。

深度接轨,绘就一体化发展蓝图

近年来,汊河经济开发区深入贯彻“对接大江北、建设新来安”重大战略部署,积极抢抓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发展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两地地域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的得天独厚优势,“扇形衔接、产城同步、多线融入”无缝对接格局已经形成。

发展规划对接,力争紧密贯通。汊河经济开发区始终将对接南京市及江北新区发展规划作为深度接轨和融入“大江北”的前提,在规划编制中,坚持与江北新区同城化发展,以国家级滁州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规划设计单位,主动对标南京江北新区规划,高标准编制新区发展规划,先后修订编制100平方公里概念性规划、23.4平方公里总体规划、10平方公里核心区控规、3平方公里城市设计以及综合交通、防洪排涝等19个专项规划。快速推进汊河示范区、核心区、文旅区、工业区、商贸区和产业第二片区建设。顶山-汊河跨界一体化合作示范区规划设计已经启动,预计7月完成规划成果,一幅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发展蓝图已经形成。

交通路网连接,确保互联互通。立足建设“大江北”交通圈,推进路网无缝连接,全面拉开内联成环、外联成网的区域交通大框架,提升对外路网“畅通度”、拓展跨桥水运“通达度”、提高换乘“便捷度”。一是推动跨境互联。推进“一铁一桥”建设,配合和保障汊河大桥改扩建工程和滁宁城际铁路建设需求。总投资2.5亿元的滁州(汊河)港已投入运营两年半,年吞吐量达208万吨,直通长江。实施汊河港至G104集疏运项目,打通大江北水陆融合通道。二是对接公共交通。正积极推进来宁公交换乘中心建设,届时南京602路、610路公交车可直通汊河新城内部,实现来安至南京公交无缝对接。

合作机制衔接,密切沟通往来。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基本形成。两地联合成立顶山—汊河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小组,下设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协同、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五个重点专题工作组,协调研究解决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推进示范区建设。共建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期间,来安县委、县政府和汊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全力推进,与江北新区签署联防联控备忘录,建立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同时在防控管理和物资调配方面加强合作,满足生活生产双向需求。

增链强链,产业发展实现配套互补

按照发挥优势、资源互补、错位发展、配套融合的原则,汊河积极对接中车集团浦镇车辆厂等一批行业知名企业,不断壮大轨道交通产业规模,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园区入驻企业80%来自南京,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目前已入驻轨道交通企业128家,江北新区产业配角定位愈加突显。

坚持产业导向,精准承接转移。依托开发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汽配产业园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的产业基础,深耕南京区域,拓展长三角,紧盯北上广,广泛收集招商线索。2019年,开发区招商力量遍布北京、南京、成都、广州、杭州等高端产业前沿区域,实地考察了大连和升集团、浙江森森集团、上海世崛资本、浙江硕维等知名企业。完成新签约项目20个,协议总投资共计89.81亿元,其中:1-5亿元兴宇铁路、铜盟电气、顺风压缩机、东坤金属等16个项目;5-10亿元宝供物流、新思轨道等2个项目;10亿元以上康尼汽配、和怡光电等2个项目。

优化帮办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坚持招商引资帮办工作专人负责,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和工作水平,对项目落地实行全程跟踪“保姆式”服务,切实为企业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着力营造出了高效、便捷、优质的招商引资服务环境。2019年,先后配合举办三个季度的全市集中开工活动、“百日攻坚”集中开工活动,召开3次筹建工业企业集中帮扶帮办会议,保障项目建设进展。截至目前,新开工和怡光电等项目14个,新投产康尼精机等项目28个。

聚焦主导产业,壮大产业集群。继续紧抓中车集团配套企业产业转移和转型契机,给足主导产业优惠政策,打响主导产业集聚品牌。预计全年新招引康尼精机、兴宇铁路等轨道交通装备项目9个。截至目前,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实现产值29.4亿元,同比增长15%,税收9100万元,同比增长26.2%。

强化资源盘活,激发内生动力。2019年,开发区开展“三清一排一帮”专项行动,继续加强对土地低效利用、土地闲置和签约未开工企业的调查和清理工作,先后通过股权转让、司法拍卖、收回用地的方式,实现了对先特能源、迪瓦机械等企业的资源有效盘活。累计盘活企业8个、闲置土地317.6亩、闲置厂房43421平方米,激发开发区内生动力,“腾笼换鸟”提质增效。

打造承接平台,拓展招商空间。产业第二片区建设稳步推进,水、电、路、气逐步完善,“七通一平”架构雏形初显。南京华森九源光电科技、南京润迅思机器人科技等9个项目入驻双创产业园。北京金帮融和智能科技、江苏烁石焊接科技等2个项目落户研发示范基地,小微企业创新创业项目招引取得实效,开发区产业类型日益丰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