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坚持创新驱动 加快转型发展

2020年11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 2016/7/28

——苏滁产业园打造转型升级样板区

连日来,在苏滁现代产业园常州路定向建设工业坊建设现场,分布在各个楼层的工人正加紧作业,部分厂房已见雏形;安徽胜华波汽车电器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件件汽车零件从设备传输带上送出来;安徽嘉远电动汽车有限公司门口,一辆辆电动汽车被装上集装箱,运往世界各地……

今年以来,苏滁现代产业园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调转促”主线,围绕“优结构、增效益、提速度、扩总量”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优质项目入驻和新兴产业集聚,加快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园区转型升级注入强劲活力,推动经济发展“加速跑”。

坚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对现有产业进行“补链”“强链”。一是抓大项目招引。瞄准世界和国内500强、上市公司及行业龙头企业,实施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全员招商,截至目前共外出招商70余次,签约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5个,占全年任务的75%。二是抓外资项目集聚。强化外资项目招引,签约引进德资高端家居和韩资午星精密科技项目,外资项目投资地累计达到7个国家和地区。台湾宏威医疗电子、香港友斯克模塑等项目竣工投产,园区经济外向度不断提升,将成为全省外资项目新兴集聚区。

三是抓项目成果转化。继续坚持“四个一”项目帮办服务机制,对签约、开工、在建、投产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工程化实施、销号式推进”,大禹防水材料、蓝歆家化、英诺信电器等8个项目开工建设,晶润新材料、艾贤磁性器件、美榭丽舍智能家居等6个项目竣工投产,园区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以推进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培育发展动能。

坚持“创新立园、创新强园”的发展思路,打造“人才、平台、产业”三重科技创新架构,为园区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动力。一是集聚创新人才。制定出台人才引进与激励政策,引进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研发人才30余人,管理类人才以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30余人,与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和就业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实习实训、招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二是建设创新平台。依托沛愉包装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创新资源,建立苏滁智能装备研究中心,成为“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孵化、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三是培育创新企业。依托园区总部经济扶持政策和即将建成的国际商务中心场地资源,加大企业营运总部、科创研发中心、贸易公司等总部经济类项目招商力度,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源。制定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年行动计划、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暂行办法等系列政策,在企业生产经营、人才引进、上市挂牌、科技研发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

以完善配套设施为重点,不断提升承载能力。

推动产业片区功能日益完善,城市片区基础设施不断拓展。一是重点工程抓进度。全面加快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进度。国际商务中心实现结构封顶,进入到幕墙及内部装修阶段。市一院苏滁分院门诊大楼进入主体施工阶段。跨清流河琅狮大桥完成桥墩承台施工。30万平方米二期安置房完成回迁,20万平方米三期安置房施工至20层。常州路定向建设工业坊完成主体结构施工。二是配套工程提品质。10万平方米蓝白领公寓全面竣工。邻里中心新增酒店等商业业态。垃圾中转站正式交付使用。110KV长江变电所建成通电。开工建设苏州路等外联道路,基础设施逐步向城市片区延伸拓展。三是生态工程育亮点。首个高品质亲水公园——大王公园建成开园,成为服务群众、提升品质的亮点工程。开展绿化提升行动,新增道路、小区绿化面积22.5万平方米。

以强化管理服务为核心,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学习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管理成功经验,推动园区管理模式创新和服务水平提升。一是建设管理规范化。抓好“工程建设、资金支付、重大事项报告”三个关键环节,出台专项制度,严格审查监督。二是城市管理物业化。以城市部件数据库为依托,对城市道路、绿化管网、路灯等城市部件实施“身份证式”管理,新标注城市部件约2万个,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品质化。三是社区管理网格化。将园区重点规划控制区域划分为3个单元网格、9个责任区,将街道蹲点干部、社区干部、城管执法队员、环卫工人、片区民警等五类人员统一纳入网格,推动治安防控、纠纷调解、环境整治等网格化管理。四是经济管理智能化。搭建企业帮扶网络平台和企业服务云平台,实行“一企一册”、台账管理,建立工商网上办事大厅系统,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