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市工商局上半年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成绩不凡

2020年1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 2016/7/22

今年上半年,市工商局着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大力推动市场主体发展,积极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努力优化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为地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是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经济发展活力持续迸发。全面落实“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任务,从根本上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效率,全市共发放“三证合一”营业执照1.5万余份。在深入推进“先照后证”改革的同时,及时建立“双告知”制度,切实履行“双告知”责任。进一步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限制,释放住所资源,为企业提供更多低成本发展空间。积极开展未开业企业和无债权债务企业、个体工商户简易注销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便利化的市场退出机制。大力推进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天长市市场监管局5月25日颁发了全省首份电子营业执照。创新开展“互联网+”工作模式,主动将工商业务系统与市网上办事大厅互联互通,在全省工商系统率先实现工商注册登记业务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全流程办理。目前已有80项工商业务(行政许可类70项,其他权利类10项)可在网上申报,累计完成网上受理102件。继续深化落实已出台的商事制度改革各项政策措施,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3900户,同比增长34.5%。其中内资(含私营)企业4189户,同比增长53.4%;外资企业20户,同比增长150%;个体工商户9323户,同比增长27.9%;家庭农场718户,同比增长38.1%。市场主体总数达177688户,其中内资(含私营)企业41569户,外资企业288户,个体工商户130487户,家庭农场5344户。

二着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保障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坚持“放管并重”,着力构建以信息归集为基础,信用公示为手段、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监管机制。制订了《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将监管联动、执法协作等方面的制度措施有机贯通,保证了事有人管、责有人负,实现了监管工作的无缝衔接。积极推进2015年度市场主体年报公示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6月30日,全市内资企业年报率为90.14%,外资企业年报率为96.45%,个体工商户年报率为97.35%,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报率为95.35%。市场主体年报公示率均高于85%的目标任务,位居全省前列。扎实开展查处无照经营专项行动,引导和帮助具备条件的无证无照经营户办理许可证、营业执照,进一步遏制了无证无照经营行为。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499人次,检查经营户6390户,补办营业执照796户,取缔无照经营98户,立案查处58件,罚没款近40万元。积极开展“双随机”抽查,增强了检查透明度,提升了监管效能。先后对63家投资咨询、非融资性担保企业开展了抽查,查出问题48条,其中责令改正19条,建议改正21条,达到“抽查少数、影响全部”,“处罚一企、警示一片”的作用。制订了《滁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执法公示实施方案》,积极推进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工作。按照“谁办案谁录入,谁录入谁负责”的原则,上半年共录入行政处罚案件  32件、工作动态信息25篇。

三是全力服务创业创新,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制定了《2016年度全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调转促任务分解及目标管理考评方案》,提出全年新增私营企业5230户、个体工商户17000户、家庭农场850家、中国驰名商标2件、著名商标20件、国际商标注册7件、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6家的发展目标。为便于掌握工作进度和检查考核,将目标任务按月分解到各单位,采取按月检查、每季督查、半年小结等形式进行检查督查。建立驰名、著名商标和国家级、省级“守重”企业培育发展项目库。积极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扶持帮助安邦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晶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工商总局已正式受理。安徽省著名商标申报工作正按计划稳步推进。目前全市共有有效注册商标12093件,其中驰名商标10件、安徽省著名商标163件。国家工商总局近日公布了2014-2015年度“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公示名单,我市新增“守重”企业6家,增长率位于全省前列,创历年新高。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守重”企业22家,97家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大力实施广告发展战略,促进广告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市广告经营单位达到1600余户,广告经营额达3.5亿元。积极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全市共助企融资23.61亿元,其中股权出质登记170件,融资贷款11.3亿元;动产抵押登记219件,融资贷款11.28亿元;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8件,融资贷款1.03亿元。

四是强化监管执法,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取得新成果。扎实开展“皖剑-2016”专项行动,先后出动执法人员320人次、查办传销案件6起、捣毁传销窝点1处、遣散传销人员5人次。4月10日至5月10日,对滁城15个重点区域、26个社区进行了地毯式排查,未新发现传销活动。大力推进“无传销城市”创建工作,力争年底前将琅琊、南谯、开发区创建成“无传销区”,将滁州市创建成“无传销城市”。扎实开展“两节”市场打假专项行动,全市共检查经营主体10486户、批发市场321个(次)、集贸市场678个(次)、仓储地517个(次)、重点整治区438个(次),立案887件,移送司法机关案件1件。打假工作成效明显,综合排名位居全省第三,连续2年受到省工商局通报表彰。集中部署开展了集镇市场打假专项行动,全市共检查经营主体4517户、仓储地387处、立案92件、结案92件、案值72.96万元、罚款51.24万元,抽检商品43类、70批次、156组。强势推进供水、供电、供气等公用企业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收集违法线索3类共3条,已立案查处1件。严密组织扫黄打非工作,先后立案2件,案值0.6万元,罚没入库0.82万元,有力地打击了违法行为,净化了文化市场环境。

五是建立健全消费维权机制,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围绕消费维权年主题,在广场、大型商场等地设立法律宣传台、真假商品展示台和现场受理投诉台,宣传维权知识、解答群众咨询。与《滁州日报》、滁州广播电视台、滁州政府网等媒体合作,开辟专版、专题、专栏,介绍维权工作,曝光典型案例,发布消费警示,介绍维权知识。围绕《安徽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亮点内容,通过录制《消费岂能被强迫》专题节目、走进《政风行风热线》栏目、组织有关人员集中培训等方式进行宣传解读,努力提高依法经营和维权意识。积极处理消费者投诉、做到件件有记录、事事有结果。上半年共受理通讯、汽车、快递、网购等领域投诉、举报和咨询1824件,为消费者挽回直接经济损失约57万元,调解成功率达98%。对市长热线交办的工作认真记录,精心办理、及时反馈。对涉及的57件,做到100%处理和回复结果,受到市长热线办公室通报表彰。针对2015年度消费投诉情况,及时约谈14家商业服务企业,提出了整改要求,签订《诚信守法文明经营责任状》;县(市、区)局也约谈了2015年度商品质量抽检不合格经销商,通报了商品质量抽检情况,签订了《商品质量和服务诚信承诺书》。先后4次对纺织品、鞋类、建材、液化气、厨用小家电、儿童用品和电动自行车等社会反映突出商品进行抽检,维护了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营造了良好的消费环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