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狠抓质量品牌 助推经济发展

2020年1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 2016/1/12

安徽滁州经开区成立于1992年6月,201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2年6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滁州经开区已经成为滁州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总体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左右,已开发面积60平方公里,形成了城南、城东城北、示范区、高铁站前区四大经济板块,聚集了以博西华、康佳、扬子空调等为代表的智能家电及电子信息,以猎豹汽车、永强汽车、天大石油管材、达世汽配等为代表的汽车及先进装备制造,以雀巢银鹭、养元、盼盼、东鹏、雅客、蜡笔小新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等三大主导产业。同时以德威、天大铜业、博特金属复合材料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全区拥有各类企业1400多家,其中工业企业600多家,规上企业160家,亿元以上企业50多家,10亿元以上10家。 

经开区自成立以来把质量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将产品质量、环境质量、工程质量以及服务质量与经开区的其他工作一同部署、一同考核,营造出了以政府主导、部门主抓、企业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关注质量、人人践行质量、人人享受质量成果的浓厚氛围。截止目前,经开区14个安徽名牌产品,占全市20%;安徽卓越绩效奖5个,占比23%;滁州市市长质量奖9个,占比30%。国家标准4个、行业标准5个;AA级及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7家,  AAA级1家。中国驰名商标1个、安徽著名商标10个、滁州市知名商标32个。新增省高新技术产品56件、专利1206件,授权专利589件、高新技术企业10家,达到48家。6家企业获批省民营科技企业;1家企业获批2015年度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3家企业获批省级试点企业;2家企业入选安徽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新增省级技术中心7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累计达到95家。

2015年11月底,滁州经开区完成财政收入22.25亿元,增长29.9%;规模工业增加值91.7亿元,占全市16.6%,增长19.3%;固定资产投资159.7亿元,占全市12.2%,增长19.3%,;利用外资累计完成2.79亿美元,超全年目标任务3000万美元,占全市28.9%,增长26%。这年,滁州经开区先后获批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中国食品产业成长之星”和“中国十大创新力开发区”;入围  “相对竞争优势国家级经开区30强”等。

滁州经开区实现弯道超车,各项工作逆流而上,得益于该区高度重视质量工作,机构健全、措施得力、政策保障。一是机构健全。不仅成立了以管委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同志为副组长、各部门为成员的质量强区领导小组,而且依据经开区企业实际,成立了帮扶、帮办、帮抓三位一体的“三帮办”和“服务企业直通车”,集中企业所想、所需、所急并及时解决;“服务企业直通车”与经开区网站为载体,企业需求在直通车上直接反映,减少问题解决的环节、缩短问题解决的路径,解决问题的速度与效率也在直通车上反映,与效能考核工作相连接;同时为全面服务企业发展,在滁州市政务中心设立经开区政务帮扶窗口,在经开区内成立行政服务中心,辖区企业所有问题的解决实现无缝对接、快速绿色通道畅通无阻。二是政策支持,为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制定《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暂行办法》,出台高含金量的支持企业发展8条意见,每年安排8000万的创新基金,如中国名牌、安徽名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省政府质量奖、市长质量奖、标准的制修订、标准化良好行为的创建、测量管理体系、马德里注册商标、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体系等均有相应奖励;每年支持企业质量工作奖励达到1000万元。三是培训先行。经开区重视质量工作体现在以人为本,不仅抓部门人员质量意识,更重视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的提高。目前与浙江健峰培训中心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全区规模以上企业高管分批分期将企业质量高管送出去培训,培训覆盖率达到80%以上,仅2015年全区培训费用列支100万元;对全区160家规模以上企业首席质量官的培训达到全覆盖;组织20家企业赴武汉质量学院接受企业质量战略创新培训;质量意识已深深扎根经开区,正生机勃勃。组织10家企业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中国驰名商标1个、著名商标10个、知名商标32个等。

面对质量工作,滁州经开区质量强区领导小组组长盛必龙如是说,质量工作任重道远,质量工作永远在路上,希望全区质量战线上的工作者继续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发扬沈浩和大包干精神,围绕滁州市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齐心协力助推园区企业加强质量、标准、品牌建设,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三个转变”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为滁州和安徽省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