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扶贫车间"打开自主脱贫"致富门"

2020年11月16日 10阅读 来源: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 2017/7/6

“我们两口子在家门口上班,不但每个月挣3000多块工资贴补家用,还可以照顾孩子,不耽误农田生产。”6月28日,在凤阳县总铺镇的刘霞服装厂“扶贫车间”里,贫困户关正云不太娴熟地忙着操作机器。凤阳县有一大批像刘以霞一样的爱心企业家,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主动把脱贫攻坚责任扛在肩上,把“扶贫车间”搬到群众“家门口”,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务实管用的攻坚之路。

在滁州市《关于全面推进业扶贫驿站(车间)建设的指导意见》基础上,凤阳县人社局结合实际制定了就业扶贫驿站(车间)工作实施方案,并走访全县16个乡镇筛选出12个基本上符合条件的企业或加工厂作为“扶贫车间”。确定先期在总铺镇、小溪河镇、临淮关镇、黄湾乡和刘府镇5个乡镇建设5个就业扶贫车间。5个就业扶贫车间涵盖服装加工、户外运动产品、经果林及蔬菜种植基地、外贸一次性拖鞋加工,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车间务工,建立与贫困户、与行政村的利益共享机制,促进贫困群众轻松就业、家门口增收,5个加工厂(园)吸纳8到40名贫困劳动者不等,月工资均在1500元以上。

刘霞服装厂是总铺镇设立的扶贫车间,目前在厂职工80多人中,有近一半是镇里吸纳进来的贫困户。为帮助贫困户脱贫,该厂及时调整产品方向,改做贫困户易入手的蚊帐,考虑到贫困户上班时间不固定,把原来的流水线制作模式改为整件制作模式……来自青塘村的关正云和丈夫郁德奎是刚到扶贫车间的新成员。“由于才来不久,操作不熟练,每天能拿到50多块钱的工资。要不了多久我就可以成为熟练工了,那时候收入会高一些的。”关正云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关正云和丈夫郁德奎是有名的勤快人。这些年为了给身患脑瘫的小女儿看病,不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向街坊邻居亲朋好友借钱,欠下了十几万元的外债。给小女儿治病的欠债没还完,大女儿郁凡凡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凤阳县一中,在校住读的开支给这个本就不堪重负的家庭又添上新愁。2016年初,关正云家申请,并经村民代表会议研究报经镇里同意被识别为贫困户家庭。

总铺镇扶贫站站长李守明介绍:“根据每一户的不同致贫原因,采取因户施策的帮扶措施,那么对于关正云这一户,一方面申报残疾人补贴,另一方面通过教育补贴资金,减轻她家负担。”管教育扶贫补贴每学期只有1500元钱,但是这对于关正云一家人来说这无疑是“及时雨”。郁德奎告诉记者:“新学期开学要缴纳费用,1500元教育扶贫补贴正好打入‘一卡通’。说实话,这确实给我们解决了实际困难。”

教育、医疗、残疾人补贴等各种帮扶,大大减轻了郁家的经济负担,但光输血还不行,造血才是关键,总铺镇扶贫站考虑到郁德奎手臂有伤不能干重活,给两口子介绍到镇上的“刘霞服装厂”扶贫车间上班,既能就近方便照顾小女儿,也不耽误他们打理一点应季的农活。郁德奎充满信心地说:“我们两人尽量在这厂里好好干,尽量多挣点钱,争取来年拿到‘脱贫光荣证’。”

“我是这家农业公司的工人,在家门口上班,每个月有1500元的收入。”6月30日上午,临淮关镇琉璃岗村贫困户刘林娣在梨园除草间隙和记者聊了起来,“在村里工作,能照顾患病的公公和小孩,一举多得。”

在扶贫攻坚中,临淮关镇按照县里部署,灵活运用“扶贫车间”,把“车间”搬到田间地头,对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种植合作社、农业企业上报县里批准,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助。刘林娣所在的梨园属于临淮关镇红太阳专业种植合作社,总占地面积200亩,种植晚秋黄梨,林间套种小南瓜扥经济作物。“合作社采取灵活用工的方式,工资以计件形式发放。目前扶贫车间共用工31人,人均月收入在1500元左右。”合作社负责人王家跃介绍。

截止目前,凤阳县首批5个乡镇就业扶贫车间运行正常,该县正在对其他7个初选的车间进行再摸底走访,并比照已建5个车间样本整改,待8月份先期5个车间验收合格后全面开建,争取今年完成12个车间建设任务。

“扶贫车间”关键在“扶”。“车间”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凤阳县依托“扶贫车间”把就业培训课堂搬到了群众“家门口”,将农村贫困户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定向就业帮扶,使扶贫对象掌握一技之长,既可以节省建设“车间”成本,而且很接地气,受农户欢迎;“扶贫车间”将机械的“输血”转变成自我“造血”,将“等靠要”转变为“自己要”,实现“农民变工人”“厅堂变车间”“麻将手变致富手”的三大转变,极大提振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而且让扶贫具有可持续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