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最怕无抵押贷不到款,现在政府、银行都支持我们,我们生产经营更有信心了!”今年张山乡绿康蔬菜合作社的负责人丁志国从县里“风险担保基金”成功贷款50万元,新建了70亩蔬菜大棚。
一直以来,涉农贷款普遍面临“无人担保、无物抵押、银行不放”的融资难题。为促进“三农”发展,来安县2013年实施金融创新工程,出资成立“风险担保基金”,融通农业金融血脉。由县财政每年拨款300万元,家庭农场筹措200万元共同设立基金,县农商行按5倍乘数级放大信贷额度,对有好项目、有好技术、能苦会干懂经营的家庭农场实行应贷尽贷。此举受到农业大户热烈欢迎,该县目前已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贷款8690万元。
改革永远在路上。十二五期间,来安县持续发挥财政资金“种子资源”的放大和撬动作用,不断放大农业发展“资金池”,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今年紧紧抓住省财政厅、省农委开展设立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试点工作的契机,成功申报试点县,并获得拨付试点县省级财政资金600万元。县里安排200万元配套资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缴纳贷款额10%保证金作为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由银行按照存入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提供不低于1:5的信贷额度发放助农贷款。今年以来已累计发放贷款220万元。金融活水让农业发展活力持续释放,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富了民,不能穷了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繁荣农村、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物质基础。2014年县、镇(乡)领导在调研中发现,全县130个行政村其中经营性收益少于2万元的经济“空壳”村有89个,占村级总数的68.6%,集体经济基础较弱。村里没钱,一些自然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能充分保障。2014年,该县启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规划,即2015年底,全县范围内消灭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2016年底,全县各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万元;2017年底,全县各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
该县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扶持地方特色产业,在引进实施生产性项目上下功夫,拓宽增收门路,促进集体经济和农村产业发展。县里拿出真金白银,每年安排180万元的奖励资金,扶持和奖励增量和增幅前15名的村级组织,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建立由县四个班子26名领导成员、97家县直单位、89家规上企业联系空壳村的制度,通过信息共享、项目扶持、技术资金支持等举措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今年以来,全县共落实发展帮扶资金56万元,落实扶持政策11项,落实支持项目18个,村集体经济枝繁叶茂。截止目前,该县已全面完成消灭经济“空壳”村的任务,全县130个行政村累计实现村级集体经营收入711.24万元。
权力进笼子,责任担上肩。十二五期间,该县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协同推进”的总要求,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动简政放权,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从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入手,对县政府及所属部门的行政审批项目先后开展了五轮清理,共取消行政审批项目305项,项目平均办理时限减少到4.5个工作日。梳理乡镇政府和县直部门行政处罚、行政给付等行政职权,精简1622项县级政府及部门权力事项,减少45.9%。该县在注册资本金、行政审批、经营场所等方面为市场和企业松绑,深入实施了“一照多址”放宽经营场所限制、全面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实行“先照后证”后置审批等多项改革措施。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企业活力的“乘法”,极大地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调动了全社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统计数据显示,该县先后成功注册企业2713户,注册资本达91.8亿元,分别增长52.7%和82.8%。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