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更娇艳了,空气更清新了,乡村更整洁了……自2017年以来,南谯区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工作,掀起了农村环境的一场变革,有力地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绿色宜居美丽家园。
全域治理农村生活垃圾
南谯区高度重视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将其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民心工程,全力推进全域治理。一是全面采取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对全区实行垃圾治理市场化运作,政府花钱购买服务,每年支付垃圾治理费约2400余万元,同时制定绩效考核方案,对保洁公司进行日常考评和年度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调整政府付费。截至目前,保洁公司已累计投资约4200余万元,配置垃圾桶近1.8万个,各类保洁车530余辆,建设村垃圾收集点800个。二是着力打造高素质队伍。为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取得实效,南谯区着力抓队伍、建机制、强保障。足额配齐环卫队伍,按照“网格化、精细化”要求,建立“定区域、定人员、定责任、定任务、定标准”的工作模式,全区8个镇足额配备环卫工人560余人,做到了日常环卫保洁无死角、全覆盖。各镇都成立环境治理工作责任组,统筹对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三大革命”等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监管,为纵深推进农村环境治理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三是扎实推进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治理。按照垃圾堆放点的位置、规模及治理成本,制定《全区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整治”的基本原则。2017年南谯区共投入63.2万元,对位于东坡路等14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进行整治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今年全区共有10处整治任务,目前已完成6处,清运垃圾2000余吨,计划在9月底前通过清运处理、覆土绿化等方式,全面完成本年度的整治任务,着力使广大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创造和谐宜居的幸福家园。
全面覆盖农村污水整治
污水处理事关绿色发展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南谯区始终将其作为一件大事、要事常抓不懈。一是提早行动。2017年南谯区建成8座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管网建设97公里,现已全部投入运营,出水水质均为一级A。今年以来,全区抢抓市委、市政府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的重要契机,及时编制《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目前在建污水处理厂2座,计划7月底全面竣工并达标出水,2018年实现全区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共计新增污水收集处理能力4750吨/日,有效缓解减轻目前乡镇水系的污染,改善水域的水质和生态系统,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二是多元筹资。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多措并举广辟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渠道,南谯区乡镇污水设施及配套管网项目总投资约1.3亿元,全部采取PPP模式,既减轻财政负担,又提高建管效率。三是广泛覆盖。南谯新区污水处理厂于2012年开工建设,2015年正式投入运营,出水排放标准为一级B,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今年该污水处理厂将进行提标改造,目前项目已全面开工,计划到2018年10月,南谯新区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将达到一级A;除乡镇政府驻地外,全区近80%的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有微动力处理设施,其它中心村均因地制宜通过分户式、联户式办法,采用装配式三格式化粪池等技术进行分散处理,同时加强重点流域、水源地、旅游景点等周边范围污水处理点建设,确保“十三五”末我区实现污水治理全覆盖。
全力展开农村厕所改造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南谯区计划到2020年底全面完成自然村约7500户常住农户非卫生厕所改造任务。一是科学制定方案。南谯区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全区农村改厕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建立《任务分解》和《过程管控》两份清单,压紧压实乡镇主体责任,严格按照“统一设计、统一购料、统一施工、统一标准”的工作原则,逐步推广、全面展开。二是落实奖补标准。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渠道筹措改厕资金”为原则,在省、市奖补基础上,由区级财政配套,保证每户改厕奖补标准达到1500元,确保改厕资金无缺口。同时,积极鼓励农户以自备砖、砂石、水泥建筑材料或以出工等形式参与改厕,降低改厕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效益。三是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因地制宜、群众主体,不搞“一刀切”,合理确定改厕模式和厕屋条件,大力宣传改厕工作的意义。选择不同类型的村庄进行试点示范,稳步有序向纵深推进。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到群众中去,讲道理、算细帐、教方法、细指导,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进共识,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农村改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目前全区农村改厕工程已在各镇全面铺开,截至2018年6月,全区改厕工程共计开工1300户,竣工680户,计划10月底前顺利完成2500户卫生改厕任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