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南谯:谱写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动人篇章

2020年1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 2018/8/8

南谯区近几年来不断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全面落实优抚安置各项政策,持续拓展工作领域,双拥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代表滁州市迎接全国和全省双拥检查,已连续五届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连续八届获得“全省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

“三个到位”切实加强双拥工作

重视程度到位。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双拥工作,作为一项事关战略全局的政治任务,列为党政“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明确责任。

组织保障到位。建立以双拥工委、双拥办、双拥工作站和志愿者为主的“四位一体”双拥工作体系,形成“三级联动、上下贯通、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网络。

制度落实到位。进一步建立健全双拥成员单位职责等一系列规范性制度,将双拥创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定期召开区委常委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议军会议和双拥工委会议,专题研究解决双拥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个明确”深入开展双拥宣传

明确宣传内容体现时代性。将反映新时代特点的教育内容纳入国防和双拥教育计划,激发群众参与支持国防建设的热情。投入400万元对皇甫烈士陵园进行全面改造,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

明确宣传形式坚持多样性。全区各中小学校均开设了国防教育课,定期对新入学的初中以上的学生进行军训;在公共服务窗口均建立完善“军人(军属)优先”制度和标志,在主要路段、公共场所都新增永久性双拥标牌;大力表彰宣传我区近年来涌现出的双拥先进单位和个人。

明确宣传方法突出灵活性。抓住国防教育宣传月等重要节日节点,到部队开展“军事日”活动,邀请部队专家举办军事形势专题讲座等,不断丰富军地文化生活。3年来,全区党政领导干部过军事日400余人次,举办国防教育讲座22场,听众2万余人次。

深化“四项活动”,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全区各级党委、政府把支持军队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做到“四个一”。发一封慰问信。春节前向本地籍现役解放军、武警官兵寄发慰问信,通报经济社会发展和优抚工作情况,鼓励官兵安心军营建功立业。送一次喜报。将部队寄回的立功、嘉奖喜报等送到官兵家中,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挂一次牌匾。统一制作“光荣军属”“光荣烈属”牌匾,送到现役军人和烈属家庭。开展一次走访慰问。每年春节、“八一”,区党政军领导都赴军分区、武警部队和所有驻区部队走访慰问。

开展基层双拥活动。在全区开展“双拥在基层”活动,各地按照“六有”的标准建设26个“双拥工作站”,初步形成“军政齐互动,网络全覆盖,各级有人抓,事事有人干”的双拥工作新格局。

开展军地共建活动。多次组织专家到部队举办讲座和各类培训,开展文艺演出等活动,丰富部队官兵业余文化生活。

开展烈士公祭活动。每年在清明节和“烈士公祭日”期间,通过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向烈士默哀鞠躬、在烈士陵园网站祭奠等形式寄托对英雄先烈的哀思,营造了浓厚的双拥氛围。

抓住“三个着力点”,确保双拥各项政策落实

抓焦点促保障。全区有重点优抚对象2000多人,每年共发放各类优抚金1500余万元,筹集100多万元用于重点优抚对象解决“三难”问题。每年对转业安置、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事关官兵切身利益的问题都给予优先解决。2016年以来,全区共接收随调家属32名,16名安置到社区。对其余因故未能安置工作的军嫂,享受城镇最低生活补助标准待遇。共解决46名部队子女优先入园入学。全面落实军休干部的生活、政治待遇。

抓难点求突破。高度重视退役士兵安置和权益保障政策落实工作,区财政投入500余万元,为转业志愿兵(士官)发放自谋职业补偿和待岗期间的生活补助费,做好养老、医疗保险接续,对有就业意愿的由政府提供就业岗位,每年开展退役士兵技能培训,组织专场招聘,提高就业率。

抓亮点求提高。双拥模范城创建做到六个“百分之百”,即义务兵优待金和自主就业退役士兵政府补助金兑付率100%;重点优抚对象参加城乡医疗保险率100%;重点优抚对象优抚金兑付率100%;重点优抚对象大病补助标准落实率100%;驻军子女优先进入重点中、小学校就读率100%;为随军未就业军嫂发放生活补助费兑付率100%。

积极参建谱写拥政爱民新篇章

驻地部队官兵也视南谯为第二故乡,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自觉服务于南谯经济建设大局,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先后参与防洪抗旱及抢险救灾、植树绿化、捐资助学、贫困救助等工作,参与创建省级和国家级文明城市活动,支持全区重点工程建设,广泛开展结对帮扶贫困学生活动,为贫困生提供助学金和学习用品。认真开展国防教育,将国防教育列入工作日程,定期为地方党政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国防教育宣讲,有效增强驻地干群的国防观念。消防大队每年都会为驻地单位作安全知识讲座,增强干群的安全防范意识;定期组织官兵与学生进行各种联谊活动,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安全意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