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围绕既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南谯区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集中用力、集聚发展,以“五聚焦、五着力”推动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跨越腾飞。
聚焦创新创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工业主导地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力争全年新开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5个以上、竣工3个以上。实施“百亿技改”“百企升级”,力争实施企业技改项目10个。注重园区平台建设,加快高铁站南区和沙黄工业园区建设,力争全年申报省级亿元重点项目不少于50个,实现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20个以上,新竣工投产项目15个以上,规模工业企业总数达140家。
加快现代服务业培育,力争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9家以上。发展壮大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加快菊花博览园和金甲溪漂流二期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西部山区百里生态旅游观光带”。推进“电商南谯”建设,加快发展皖东创业创新基地和腰铺跨境电商产业园。
加大农业现代化步伐,全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围绕“八个一”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低碳循环标准化规模种养殖业。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力争新增新型经营主体90家以上。
突出政策引领,加速推进科技创新。鼓励奥特佳等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力争创建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争创省民营科技型企业2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品5个以上。
聚焦统筹协调,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发展。紧抓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机遇,高标准打造南谯新城。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品位内涵,加速新城人气集聚。
推进美丽镇村建设,投入4亿元重点推进8个镇建成区及太平集、张浦郢中心村建设。投入2.4亿元实施“八小”水利工程和沙河水库除险加固增蓄工程,启动清流河综合治理工程,彻底消除“两河”水患。投入1亿元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项目,投入5400万元实施131公里的农村道路畅通工程。
强化城市管理,深化文明创建活动。繁荣镇域经济,深入推进镇域经济“323”工程,即以经济强镇标准打造乌衣、腰铺、沙河3镇;以成长型强镇目标培养大柳、黄泥岗2镇;以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为名片建设章广、施集、珠龙3镇。同时,依托城南新区,着力发展龙蟠的现代物流、餐饮住宿、大型卖场和夜市经济,打造民营经济发展新的主阵地。
聚焦开放合作,着力释放区域发展活力。主动对接江北新区,倾力打造高教科创城,力争建成区3平方公里以上,引进各类高校、科研院所5家以上,引进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个以上,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亿元以上。
聚力推进项目建设,确保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6个,实现到位资金65亿元。紧抓重点项目,强力推进在建项目加快进度,确保已签约项目及早开工,重点跟踪在谈项目。
奋力实施改革攻坚,扎实推进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网上运行工作。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财政金融改革。
加强帮扶工作机制,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企业发展困难和问题;积极推广“政银担”“税融通”“续贷过桥”等业务;进一步健全规范运转、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完善产业扶持政策,打造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
聚焦生态保护,着力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水资源管理,强化饮用水源保护;重视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认真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全面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城市污水治理;加快西部山区生态区、胜天河湿地生态区、黄圩湿地生态区建设,着力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聚焦民生保障,着力共建共享生活品质。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确保完成全区2701户4755人脱贫任务,确保“两年脱贫、两年巩固”脱贫攻坚目标顺利实现。
深入实施31项民生工程,继续办好10件为民实事。完善服务体系,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优化公共服务,增进民生福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高标准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深化“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和农村社区试点,创建精品社区、示范社区。强化“镇为主”工作机制,深入推进信访维稳工作。稳步实施“七五”普法,加快建设“法治南谯”。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食药安全监管。 (杨读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